政府平台公司收购上市公司20大核心注意问题( 全流程深度聚焦)1. 收购行为是否完全契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地方发展规划:需深度核查是否匹配国企改革、产业升级、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是否紧扣地方核心产业布局,杜绝收购与地方补短板、强优势方向脱节的标的,规避触碰政策红线。2. 收购主体自身资质是否满足全维度合规要求:除注册资本、净资产、信用评级等硬性指标外,需重点确认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失信记录及大额到期未清偿债务,内部党委会、董事会决策程序是否完整合规。3. 收购资金来源与杠杆率是否处于安全区间:明确自有资金与融资资金的具体比例,融资渠道需合规且提前落实,严控高杠杆融资,预留足额流动资金应对收购后运营及整合需求,严禁挪用专项资金。4. 中介机构选型是否规避利益冲突且具备国资并购经验:确保资产评估、财务顾问、法律顾问等机构无不良执业记录,资产评估与财务顾问不得为同一家,所选机构需熟悉国资监管规则与资本市场并购流程。5. 标的公司股权权属是否存在隐性风险:全面排查股权质押、司法冻结、权属争议等情形,重点核查隐形质押与代持问题,确认大股东股权质押率是否在合理范围,避免因股权问题导致收购进程停滞。6. 标的公司财务数据真实性与隐性负债风险:深度核查近三年营收、净利润、毛利率的稳定性,警惕财务造假、业绩变脸;重点排查隐性负债、关联方资金占用、大额应收账款坏账等潜在财务隐患。7. 标的公司合规经营记录是否存在重大瑕疵:核查近三年是否涉及环保处罚、证券市场失信、偷税漏税等重大违法违规,未决诉讼/仲裁涉案金额占净资产比例是否超标,核心高管是否存在失信或违规任职情况。8. 标的公司业务与拟注入资产的协同性是否具备落地基础:评估标的核心业务的行业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确保其与政府平台优质资产在产业链上能形成互补,为后续整合增效、价值提升奠定基础。9. 交易定价是否公允且严守国资保值增值底线:资产评估报告需经国资监管部门备案,定价需综合参考评估值、市场公允价等多重因素,杜绝低价转让或高溢价非理性收购,严防国有资产流失。10. 交易方案中的支付方式与交割条件是否明确可执行:合理设计现金支付与股份支付比例,明确支付节点与交割前提条件,设置科学的业绩对赌与补偿条款,防范标的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风险。11. 国资监管与资本市场监管审批流程是否全覆盖:提前与国资监管部门、证监会、交易所沟通,完整报送收购申请材料,确保控制权变更、股份转让等事项符合监管要求,避免因审批未通过导致交易失败。12. 信息披露与内幕信息管控是否严格合规:在法定节点及时公告权益变动、收购进展等信息,建立严格的内幕信息保密制度,限制知情人员范围,杜绝内幕交易、短线交易等违规行为。13. 拟注入资产是否满足权属清晰与盈利稳定双重要求:注入资产需具备完整的权属证明,无抵押、查封等瑕疵,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毛利率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区间。14. 资产注入的业绩承诺与补偿机制是否具备法律效力:明确未来三年具体业绩目标,约定业绩未达标时的现金补偿、股份回购等方式,确保承诺条款可执行、可追溯,切实保障上市公司利益。15. 标的公司存量债务与流动性风险是否制定化解方案:全面梳理标的公司债务规模、到期时间,制定债务重组或偿还计划,避免收购后因债务违约陷入经营危机,保障企业正常现金流。16. 职工安置方案是否兼顾合规性与社会稳定性:严格按照劳动法制定职工转岗、裁员(如需)、薪酬保障等措施,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履行民主程序并报备相关部门,防范劳资纠纷引发社会风险。17. 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是否制定长效规范机制:限期解决政府平台与标的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建立关联交易定价公允性制度,杜绝关联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18. 标的公司环保与安全生产风险是否彻底整治:核查环保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安全生产制度是否健全,对过往隐患制定整改方案,确保符合最新环保、安全法规要求。19. 投后公司治理架构是否平衡国资管控与市场化运营:合理委派董事、监事及核心高管,完善决策机制,避免“内部人控制”或过度行政干预,保障标的公司在合规前提下的市场化经营活力。20. 长期战略规划与业绩督导机制是否健全有效:为标的公司制定三年至五年发展战略,明确营收、净利润、市值等核心目标,建立常态化业绩复盘与调整机制,确保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