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这起智能燃气表诉讼案件赢得全网支持。被诉的燃气公司称:智能燃气表电池应由用户自费,有地方法规依据,否则只能涨气价! 几年前,薛先生居住的小区统一换成了智能燃气表。说实话,换燃气表那会儿,大家都觉得挺新鲜:“刷卡买气,足不出户,方便又高科技。”谁能想到,麻烦的事才刚开始。 新燃气表一到,人工抄表的烦恼是没了。可用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这智能燃气表用的是电池,一年一换,每户10块钱。 更让人抓狂的是,电池一没电,燃气“啪”一下就停了,连个通知都没有。你要是不自己主动掏钱换电池,家里想做饭、洗澡全成问题。 一问燃气公司,人家甩得干干净净:“这是智能表自己的耗电,用户自理,咱有地方法规撑腰!”要是不愿意,每年给你涨点气价,你自己选。 这下,薛先生不干了,直接把燃气公司告上法庭。你说,智能燃气表的电池费,到底该谁掏?燃气公司省了人工抄表的钱,却让用户买单,合适吗? 咱得承认,智能燃气表的普及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过去人工抄表,风里来雨里去,既辛苦又容易出错。 现在智能化,数据自动上传,准确省事。可问题是,这一波升级,本来是让生活更方便,结果反倒让用户多掏了一笔“隐形账”。 燃气公司省了人工抄表的钱,这笔开支去哪儿了?理论上说,企业省了成本,理应让利给消费者。可这回倒好,电池没电,用户自己付钱,连个缓冲期都不给,生活直接受影响。 有人说:“咱用水表、电表,谁见过要自己专门掏钱买块电池?”这不就是把企业本该承担的责任,硬生生地甩到用户头上吗? 智能表的“高科技”,最后变成了用户的“新负担”。10块钱一年,听起来不多,但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公平和责任的问题。 再说,南京一个大城市,用户成千上万,这一项加起来也是一大笔。为什么企业能理直气壮地“薅”这笔钱?老百姓心里能服气吗?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燃气公司这操作,完全没提前打招呼。换智能表的时候,用户压根不知道后面还要自费买电池。 合同上也没写明白。等到电池真用完了,燃气说停就停,用户家里吃饭洗澡全都受影响。这要是遇到冬天、老人孩子,谁能受得了? 本来,公共服务就讲一个“通知、透明、协商”,结果这三样一样没做到。有人说,燃气公司这是“只管赚钱不管事”,出了问题全让用户兜底。就问问,换谁能不生气? 燃气公司说得挺硬气:“咱有地方法规撑腰!”可问题是,老百姓不是法盲,大家都知道,法规是用来保障公平的,不是让企业为所欲为的。 就算法规里有模糊地带,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用户。更何况,合同、告知、解释,这些基本流程都没走到位。 说到底,公共服务行业,不能只想着自己省钱、自己省事。法规的“温度”,不能总是只偏向企业。把用户推到对立面,最后伤害的其实是行业的口碑和社会的信任。 让网友最气愤的,其实是燃气公司那句“要不你自己掏钱,要不咱就涨气价”。这话一出,评论区直接炸锅。 有人说:“这不是拿用户当人质吗?你要不答应我就涨价,合着用户怎么选都是输。”这背后,其实暴露的是一些企业缺乏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只想着把压力转嫁给用户,一点担当都没有。要知道,燃气这种基础服务,用户没有选择权,企业说涨价就涨价,谁能反抗? 这场诉讼一出,网友一边倒支持薛先生。有人调侃说:“这次终于看到老百姓赢麻了!”其实,这背后是大家对公共服务公平的强烈期待。 过去,很多类似问题,老百姓都是“哑巴吃黄连”,敢怒不敢言。这次南京用户把企业告上法庭,其实是一次“无声抗议”,让更多人看清了企业的责任和底线。 网友们的支持,也说明社会氛围在变。咱中国人越来越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不合理的事,不再一忍再忍。这种转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企业必须直面的新现实。 有人说,这次南京的用户是“为全国老百姓打了个样”,其实不假。每一分公平、每一条维权的正义之路,都是靠普通人一点点争取出来的。 薛先生的坚持,点燃了更多人的认同。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不合理的事,不怕说出来、不怕争一争,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共服务越来越靠谱。 南京智能燃气表诉讼案虽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却让无数老百姓看到了维权的希望,也让企业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 企业和用户不是对手,大家都是生活在这座城市、这个社会的普通人。希望这样的“电池官司”越来越少,公平和温度越来越多。 咱中国人讲究一个“公道自在人心”。企业省下的成本,不该让老百姓来买单。只要大家都能守住底线,社会才能越来越美好。 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记得:公平不是等来的,是争出来的。让每一分维权的努力,都成为让生活更美好的动力! 参考资料: 《智能燃气表自身耗电费用,该谁买单?南京市民起诉港华燃气案开庭》——齐鲁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