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再不停止“进攻”中国,美又将败给中国,非常规战争打不赢 多家美国主流媒体接连发声,对华盛顿持续加码的对华施压策略提出强烈质疑,核心观点直指所谓 “非常规对抗” 领域 —— 美国当前的强硬姿态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重蹈历史覆辙。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深度报道中直言,华盛顿似乎陷入了 “对抗惯性”,将对华竞争简单等同于 “全面压制”,却忽视了中国在关键领域的韧性与积累,这种误判正在让美国陷入被动。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援引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美国在科技封锁、规则主导权争夺等非传统对抗领域投入超 2 万亿美元,但实际收效与预期相去甚远。 以芯片限制为例,美国曾试图通过断供高端芯片遏制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然而数据显示,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市场份额已从 2018 年的不足 5% 提升至如今的 28%,而美国芯片企业因失去中国市场,营收平均下滑 30% 以上。 《纽约时报》进一步指出,这种 “封锁式竞争” 反而倒逼中国在自主创新上加速突破,仅 2023 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就占到全球的 42%,远超美国的 21%。 《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文章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对 “非常规对抗” 的理解存在根本偏差。华盛顿将制裁、技术封锁、舆论抹黑视为主要手段,却忽视了这种对抗的核心是综合国力与发展韧性的较量。 该报援引世界银行数据对比,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普及等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近十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 30% 左右,而美国同期在公共领域的投入占比不断下降,国内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 更关键的是,中国坚持开放合作的姿态赢得了更多国际认同,目前中国已与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共建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而美国主导的部分区域合作机制因排他性强、规则不公,参与度正逐渐降低。 美国《外交事务》期刊的专题研究还提到,美国在对华 “非常规对抗” 中暴露出自身制度性缺陷。 其国内政治极化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比如前总统时期推出的对华关税政策,在现任政府时期虽有调整但未能根本改变,反而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额外成本,据美国商会测算,仅对华关税一项就导致美国企业每年增加支出超 300 亿美元。 同时,美国动辄以 “国家安全” 为由打压中国企业,这种泛化国家安全的做法不仅遭到国际社会反对,也损害了美国自身的营商环境,2023 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美国的规模同比下降 18%,不少跨国企业因担忧政策不确定性开始调整供应链布局。 多位美国媒体人在报道中达成共识:对华 “非常规对抗” 没有赢家,持续升级只会两败俱伤。《洛杉矶时报》引用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的观点称,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竞争应当是基于规则的良性互动,而非零和博弈式的压制。 当前美国需要摒弃 “对抗思维”,正视中国的发展成就,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否则不仅会在 “非常规竞争” 中逐渐丧失优势,还会错失与中国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最终损害自身的全球利益与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