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方面突然宣布了AI新规矩和行业要求。 从这步棋往下看,AI更像一道现成的坑。2022年底ChatGPT上线把节奏拉满,国内一堆团队在2023年快速跟进,但热度多在圈内打转。多家媒体报道,部分资金更愿意去投硅谷头部公司和基金,这个动向没藏着掖着。 说回产品落地,2023年百度文心一言开放、公测不断;阿里通义千问密集更新;华为在2023年发布盘古3.0,强调工业、矿山、气象等场景。对照过去两年OpenAI用订阅和API迅速铺开,能看到节奏差异。办公室里,国内不少文档、邮箱、表格也接入助理,但更强调稳和可控。 具体到岗位,2023到2024,写作、制图、基础客服这些环节被自动化吞掉一截,外包单量下滑的消息常见。另一边,美国大厂把人力往AI平台集中,非核心岗位持续收缩。普通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这是实打实的变化。 学习这块的摩擦同样明显。企业里,新人培训时长缩短,用内部大模型做检索和起草成了默认配置。国外不少高校在2023年后发布AI使用守则,既不完全放开,也不一刀切。知识被模型快进式调用,人的积累更难沉淀下来。 创新的质量也在被拉扯。国内应用扎堆做问答、写PPT、做报表,功能同质化高。国外看,OpenAI、Anthropic、Google轮番更新,但幻觉、失真问题一直在公测里暴露。热闹背后,真正新东西没那么多。 硬件门槛更扎手。英伟达H100在2022年量产,H200、B200在2024年接力,海外训练成本照样上行。国内企业在做替代测试,像国产GPU方案逐步上线,但生态、工具链还在补课。算力贵、排期长,让很多团队回到小步快跑。 再看行业落地。2020年以来,工厂用视觉检测的越来越多,码垛、拣选、分拣都接入AI,企业披露案例里良品率有提升。医疗影像里,AI读片能给出第二意见,但资质与责任边界严格,推进节奏被现实按住。 大家关心的隐私与数据,也是一道坎。很多企业不愿把核心资料上传公网,转用本地化方案,功能先少一点,但能睡得踏实。欧洲那边的规定更细,公司在合规上投入很重,成本被明码标出来。 资金流向决定上限。过去两年,美股里的英伟达、微软拉出一条陡线,市值变化摆在那里。国内创业者拿钱更难,产品就更强调能赚钱、能接单,炒不起来反而倒逼回归效率。 技术路线也在分岔。国内团队广泛采用Llama、Mistral等开源底座二次开发,更新快、成本低;对照OpenAI的闭门打法和Meta的开源思路,路径都清楚。结果是:谁把工具做进业务,谁就占到便宜。 所以,AI不是不能上,而是不能跟着别人节奏起舞。把场景拆小,把边界画清,把成本算细,留出人的成长空间,这样更稳。 一句话收尾:盯住可落地的事,让工具服务人,不要让人给工具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