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据多家媒体报道,相关方突然宣布了完成一笔以人民币结算的美债转让交易,涉及第三方接盘并用于抵扣对美应付款。 先把底层逻辑说清:中国手里的“欠条”其实是美国国债,是标准化的可交易资产,有固定利息和到期日,不是美国直接向中国借的现金。中国是用外汇储备买了这些债券,拿利息、控风险、保持流动性,这是常规操作。 再看中国自己的调整节奏。2011年中国持有美债约1.3万亿美元,这是公开数据里的一次峰值。此后一路降低,累计减持规模达数千亿美元,走的是分段、分期限、分渠道的方式,目的很明确:降低集中风险,缩短久期,把一部分储备换成抗波动的资产,比如黄金和多币种存款。 对照美国的债务环境就能理解这个选择。近年美国财政赤字长期高位,利率在高区间停留,国债收益率波动频繁,10年期和短端利差几次大幅摆动。这种环境下,持有者更看重安全和灵活,适度减持和再平衡是正常反应。 再落到那笔被热议的“三角交易”。据媒体报道,曾出现中国向沙特转让约500亿美元短期美债的案例,对方以离岸人民币付款,随后用这些美债直接抵扣对美军购应付款。流程合规、市场化,参与方各取所需:转让方减少风险敞口,接盘方节省美元动用成本,美国方面通过到期兑付实现债务回收。 细节上,短期美债的收益率当时在4%到5%区间,流动性强、二级市场活跃,适合用作抵扣。人民币结算降低了买方的美元敞口,这在能源出口国推进储备多元化的背景下是务实选择。有分析认为,沙特近年提高了人民币资产配置占比,但具体比例以官方披露为准。 这里需要去掉误解:这类操作不是“逼债”,也不是“赖账”。美债本来就是可流通资产,谁持有都能在到期拿回本息,提前转让也能按市场价格成交。把持仓换手,再用债券抵扣应付款,是规则允许的路径。 中国的主线是避险和增效。减持不是清仓,而是优化结构:缩短久期、分散币种、提升抗波动能力。公开数据还显示,近年官方黄金储备持续增加,和多渠道结算一起构成了更稳的组合。 第三方的动力是降低成本和提升稳健。对一些长期同美国有大宗合同的国家,用美债抵扣能减少结算环节的汇兑敞口,人民币结算又拓展了交易工具箱。这不是“挑战美元”,而是把可选项做厚,让交易更顺畅。 再回到人民币的使用变化。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近年呈上升趋势,SWIFT的月度报告多次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位次上移。这类真实交易场景,会进一步提升市场对人民币的接受度。 美国这边也不是被动承受。利率中枢变化、债务到期结构调整、再融资安排,都是它的常规动作。市场里只要价格和规则清晰,持有人怎么调仓,发行方按合约兑付,就是正常循环。 从执行层面看,这类“三角交易”要满足合规、透明和规模可控。不是谁都适合直接照搬,要看自身储备结构、与美国的结算链条、以及人民币资金的获取渠道。 把话收在关键点:把美债当成可交易资产按市场走,把人民币当成能用的结算工具往前推,减少单一风险、提升资金效率,这就是中国这几年外储管理的主轴。 这种做法不喧闹,但有效。该减的减,该留的留,该多元化的多元化,交易能落地、风险能控住,才是正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