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二战时期,唯一没参战的世界级强国,当时它到底在忙什么? 1940 年春天,德国

二战时期,唯一没参战的世界级强国,当时它到底在忙什么? 1940 年春天,德国军队卷着风暴席卷北欧,丹麦只撑了两小时,挪威不到两个月也沦陷。 可就在这片战火连天的土地上,瑞典却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瑞典的中立政策并非一战时才确立,1815 年维也纳会议后便正式踏上中立之路,一战时只是延续并坚守了这一既定策略。 瑞典地盘不大、兵力不强、位置却尴尬,谁打仗都得从它身边过。二战爆发当时德国已经拿下了丹麦和挪威,瑞典就像夹在两个着火的房子中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对德国它不敢硬顶,德军要走铁路运兵去挪威,瑞典点头放行1940-1943 年约有 200 万人次德军过境。德国要铁矿石,瑞典照卖不误,别看外面喊得震天响,瑞典内部的算盘打得飞快:只要不让德国动手打我,其他的都好说。 瑞典人表面看着挺佛,实际上可不是,战争一爆发,政府立刻扩军备战,军队人数疯狂上涨,装备也一批批往海陆空送,军火工厂一刻不停,连国防预算都翻了几倍。 谁都看得出来,德国对北欧虎视眈眈,瑞典明白,嘴上说和平不够,拳头也得硬。 而且瑞典的这套操作,不光是自保,更多是给德国看:我不是软柿子,真要动我,不好啃。 战争初期,德国势头正猛,瑞典打起十二分精神安抚好对方。可到了 1943 年,局势一变,德国在东线吃了大亏,败像初显,瑞典的态度立马转向。 那一年,瑞典并非突然取消德军过境许可,而是先停止德军过境运送战争物资,再逐步全面禁止德军过境,同时开始减少对德国的物资供应(这一调整也受到盟军外部压力,包括封锁威胁和资产冻结警告)。 同时,悄悄和盟军搭上线,给他们搞情报、做监听、提供便利,动静虽小,但方向很明确。 瑞典一直在观察风向,一看德国撑不住了,立马把手里的牌调过来。 战争后期,瑞典在人道主义领域开展了多项重要行动。瑞典外交官瓦伦贝格 1944 年前往布达佩斯,通过发放 “保护护照”、设立避难所等方式,从死亡边缘挽救了数万名犹太人的生命; 1943 年丹麦犹太人面临驱逐危机时,瑞典积极接纳,最终超 7000 名丹麦犹太人经组织撤离至瑞典;战争末期还通过 “白巴士行动”,将 1.55 万名集中营囚犯转移至本国避难。 这些行动并非所谓 “洗白”,而是基于人道主义的重要举措,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深远。 战后,让人一提瑞典,不光想到它卖铁矿、给德国让路,还会想起它救人、援助、和平。 被说 “用邻国的血换和平”,瑞典真冤吗? 不少人批评瑞典,说它太现实,甚至有点 “凉薄”。别的国家浴血奋战,它却稳坐家中,生意照做,生活照过。尤其是挪威人,对瑞典的操作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被卖了。 但从瑞典的角度看,这种选择也无可奈何。国家小,没资格当主角,也没能力硬碰硬。在战争这种事上,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瑞典的中立政策,几十年如一日,直到最近才彻底转弯。俄乌冲突爆发后,它再也坐不住了,直接申请加入北约。 这说明,就算是最坚定的中立国家,一旦局势变化,也得重新考虑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