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德军在莫斯科,宁可被活活冻死,也不去拿苏联人的衣服? 当初德国打到苏联,

为什么德军在莫斯科,宁可被活活冻死,也不去拿苏联人的衣服? 当初德国打到苏联,是奔着 “闪电战” 去的。上面的人觉得,只要一下子冲进莫斯科,苏联人就会撑不住。 所以,从最初的计划来看,这仗压根没打算拖到冬天。他们心里想的,是在秋天结束战斗,然后光鲜回家过圣诞。 德国后方压根没准备好过冬的东西,棉衣、雪地靴、防寒帽,战前压根没组织大规模生产储备,更别说及时送到前线了。 当士兵一个个冻得直跺脚的时候,后期紧急征集的民间冬衣,因运输线路长达一两千公里,且常被游击队切断,同时大雪导致空运受阻,大量积压在运输途中。 苏联的铁路轨距与德国不同,德军的火车直接用不上,修复后的铁路通行能力仅为预计的 1/3,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运输线天天跟游击队博弈。 也不是没人想到去抢苏联人的衣服,可真到一线才发现,这条路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苏联早就执行了 “焦土抗战”(坚壁清野)策略,1941 年 11 月 17 日斯大林正式下令,红军需摧毁前沿阵地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烧毁村庄城市,转移全部人口和物资。 德军冲进村子,看到的是空屋子,墙黑一片,连口水井都被填了。虽然有德军士兵会打死苏军后立刻脱下其军靴或衣物换上,但这种零散抢夺的方式,完全无法满足数百万德军的需求,少量缴获因规模过小难以改变整体缺衣的困境。 德军想点把火取暖,火一升起来,炮弹就跟着落。苏联人早就盯着这点火光开炮,谁敢点火,谁就得掉命。 他们穿着秋季军服,在严寒中蹲守,11 月 20 日莫斯科气温已骤降至零下 30℃,11 月 27 日两小时内更是跌至零下 40℃,12 月 4 日甚至低至零下 52℃,这样的低温下一蹲就是几小时。 脚一动不动,靴子里就结了冰,最后脚趾冻黑,只能割掉。枪也不听使唤了,润滑油冻住导致枪栓卡死,扣扳机都扣不动; 坦克等机械化装备先因秋雨泥泞陷入瘫痪,后续严寒中因缺乏适配防冻措施,发动机需生火烘烤才能防止结冰,且履带无防滑器易打滑翻车,机枪等自动武器也因低温失灵,战斗力几乎归零。 有的人说,德国人是死要面子,不屑穿敌人的衣服。其实真没那么高傲。真要是有得穿,谁不想保命?但问题是,苏联的坚壁清野策略让他们根本无法批量获取御寒衣物。 斯大林的 “焦土抗战” 指令不是句狠话,而是实打实干到骨头里的战略举措,他还曾制定炸毁莫斯科 1200 处重要建筑的 “莫斯科计划”,本质都是为了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可用资源。 把自己的地烧了、树砍了,连牲口都赶走,就是为了让敌人活活耗死在这片土地上。 苏联自己人倒是早早就准备好了。 他们的士兵穿着厚棉衣,脚上是毛皮靴子,头上戴着防寒帽,部队里还有专门的滑雪兵,能在雪地里飞快移动。 更关键的是苏军武器配备了冬季专用润滑油,西伯利亚调来的苏军本身适应严寒气候,这使得坦克等装备在低温下仍能正常运转。 苏联的冬天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红军士兵从小在这样的天气里长大,早就适应了。 而德国兵呢,大多是从西欧调来的,平时见点雪就当奇景看,没几个真在严寒中作战过。一开始还勉强扛着,后来越冻越没劲,人心也开始散了。 士兵写信回家,说自己宁愿战死,也不想这么活活冻死。甚至有德军曾因争抢空运来的少量冬衣出现相互开枪的情况,足见其对御寒衣物的极度渴求。 更要命的是,德国指挥层一直不愿意承认问题严重。上面还在幻想着 “快点结束战斗”,下命令让士兵继续推进。 可前线的兵已经冻得不成人形,走两步就得歇,掏枪都费力,还怎么打仗?有的连队干脆就地不动,等死。 苏联人也不是没付出代价,但他们的抗冻方式完全是全民动员。 城市里的女人白天干活,晚上挖战壕,孩子放学后进工厂帮忙装配,老头老太太也上阵砍树修墙,整个国家像一台机器一样转着,德军打得越深,苏联人越咬牙坚持。 他们原本以为能靠速度打垮苏联,结果却被自己算漏的 “冬天” 拖垮了。 当年拿破仑也是这么败的,走得太快,准备太少,最后被俄罗斯的冬天吞掉了。德国人重复了同样的错误,甚至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