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医生坦言:只要血压没超过这个值,不要过度吃药,别自己吓自己 一位五十五岁的中年

医生坦言:只要血压没超过这个值,不要过度吃药,别自己吓自己 一位五十五岁的中年人,因为单位组织体检,发现血压高了一点点,收缩压一百四十五,舒张压九十二。他当时也没啥不舒服,就是报告上标了红色,高了一点。 他一看到红字就慌了,赶紧跑到药店买了降压药开始吃,每天早晚都量血压,一点点波动就开始焦虑。 有段时间血压还降到了九十五六,人却总是头晕乏力。后来去医院,医生听了他的情况,只说了一句:不是高血压吃药吃出来的,是你自己把自己吓坏了。 这个情况其实不罕见。很多人一看到血压高个几毫米汞柱,就立刻联想到心梗、脑梗,好像明天就要倒下一样。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医学上真正诊断高血压,是要多次测量,静息状态下收缩压达到一百四十,或者舒张压超过九十,且这种状态要是持续存在才算。不少人是因为情绪紧张、测量时姿势不对、没休息好造成的临时升高,根本谈不上疾病。 而且现在国内外的临床指南对老年人和中年人控制血压的标准也更人性化了。有研究专门观察了几千名中老年人的血压控制情况,发现收缩压控制在一百五十以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其实并不会明显高于一百四十以下的人群。而一味追求低血压,反而增加了低灌注、头晕、摔倒、肾功能波动等问题。 特别是刚过五十岁的人,身体本来还处在代谢变化阶段,有点血压波动是常见现象。有时候早上高一点,晚上低一点,属于正常节律。 有些人一量出一百四十二就吓得不行,非要马上吃药压下去。实际上这么折腾,反而容易把血压弄得不稳,忽高忽低更伤身。 医生一直强调,控制血压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越稳越好。特别是那些本身没有明显症状、血压值在一百四十多徘徊的人,更应该从生活习惯入手调整,比如减盐、控重、规律运动、睡好觉,而不是一看到数字超了几分就开始服药。 服药也不是不能吃,而是要看整体情况。有没有合并糖尿病、有没有高血脂、心血管有没有基础疾病,有没有器官受损。这些才是决定要不要吃药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血压高一点点,但没有任何症状,身体其他功能正常,就可以先观察、先调理,不必急着上药。因为一旦开始吃药,多数人就得长期吃下去,中间一停还容易反弹,甚至让血压更难控制。 有些人还自作聪明,一天测十几次血压,看着数字变动就自己加减药,这种做法特别危险。血压一天里本来就有波动,不同时间点本来就会有高低,吃点饭、喝点水、情绪变化、天气冷热都会有影响。不是每个数字都值得紧张。 血压控制是个慢活,需要的是耐心,不是恐慌。有些人血压在一百四十五附近好几年,一直没事,生活质量也不错,定期体检没有器官受损,那就说明身体还在一个平衡状态。不是说放任不管,而是说不需要动不动就靠药物压制。 长期吃药的人群也有不少副作用,有些人服用利尿类药物后出现电解质紊乱,有些人吃了血管扩张剂后长期咳嗽,生活质量反而变差。 这些副作用不是说就不该吃药,而是提醒大家,药物是有门槛的,用不用、怎么用,都应该听医生的判断,而不是看着数字就自我决定。 健康不在某一个数字上,而是在整个身体状态。血压是一个参考,但不能变成心理负担。医学上有个说法,叫“白大衣高血压”,就是人一进医院一量就高,是紧张造成的。这也说明情绪对血压有很大影响。如果每天把血压表绑在手上看,那心情就先被压坏了。 血压这个事,不能大意,也别太敏感。不是每一个超标都等于生病,也不是每一次高一点都需要吃药。关键是有没有稳定、有没有症状、有没有器官变化。只要血压没超过一百五十以上,且身体没出现明显不适,其实很多人是可以通过生活干预慢慢改善的。 真正危险的不是血压高一点,而是明明血压还行,却被自己吓得乱吃药、搞得身体紊乱。别总拿自己当实验对象,一点点变化就慌张。 不是不重视健康,而是该重视的地方要分清楚。该吃药时吃,该观察时观察。别让一个数字把整个人折腾坏了。身体的智慧远比数字更重要,医生说得很明白,别自己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