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印度为什么总对中国心里不爽?归根到底就是羡慕,1981 年双方 GDP 不分上下

印度为什么总对中国心里不爽?归根到底就是羡慕,1981 年双方 GDP 不分上下:印度 1930 亿,中国 1950 亿,1982 年依旧紧贴,印度 2000 亿,中国 2050 亿,永远隔着那么一小截。   可现实是,差距慢慢拉开了,而且是越拉越大,1950年代,中国在苏联的支持下,完成了大量重工业项目的建设,从钢铁到汽车,许多产业都已初具规模,而印度呢,虽然是独立的“民主大国”,但在基础工业和现代化建设上却起步缓慢,到了1970年代末,尽管印度在某些领域做出了努力,但其制造业几乎依赖进口,而中国早已在重工业和军工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来,中国如虎添翼,深圳成为了外资和技术的聚集地,乡镇企业的崛起更是带动了民间经济的腾飞,与此同时,印度仍然在“许可证制度”和官僚作风的束缚下,前进的步伐显得格外沉重。   进入90年代后,这种差距愈加明显,尤其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的“世界工厂”逐渐形成,而印度却始终没能从繁琐的行政审批和政策壁垒中解脱出来。   那为什么印度会如此“眼红”中国呢?这种差距,既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也不是中国有意造成的,而是两国在制度、政策以及发展模式上的根本差异,中国的“高效政府+灵活市场”的发展模式,与印度的“官僚化管理+行政审批”的体制差异,注定了两国的发展速度天差地别。   如果说印度当年和中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现在的情况却是:印度眼睁睁看着曾经的“竞争者”越走越远,自己则被繁杂的行政制度、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日益庞大的贫困人口所拖累。   比如,中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例高达26%,而印度不过15%,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亮点,而印度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建设其第一条高铁。   印度的“眼红”并不是仅仅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大,而是因为印度明白,自己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会,中国的进步速度让印度感到深深的不甘与愤懑,看着中国的制造业和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印度却在外资流入和产业转型方面总是进展缓慢,印度可能心里会想,怎么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呢?   但从根本上讲,这种“差一点点”的背后,是印度体制和制度的桎梏,印度的政治体制虽然民主,但过度的分权和繁琐的审批流程反而成为了发展的阻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和政策的灵活性抓住了外资和技术的机会,而印度却因为政治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始终没能跨越发展瓶颈。   也许,印度的“眼红”并非仅仅是对中国发展的嫉妒,它更是一种焦虑:为什么我们也有庞大的人口和市场,却没有像中国那样迅速发展?为什么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如此缓慢?印度当年可以与中国并驾齐驱,但如今却只能在竞争中不断被甩开。谁能理解这其中的心情?   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不能说中国的成功没有任何优势和运气,但制度的改革、政府的效率和市场化的路径选择无疑是成功的关键,而印度,若想突破困境,除了需要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也要在基础设施、教育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才能真正迎头赶上,毕竟,发展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短期内的差距也许能看到,但最终的关键在于每一步如何走得稳、走得快。   所以,这场从“差不多”到“差得太远”的竞争,印度究竟能否赶上中国,仍然取决于它能否在体制改革、市场开放和创新驱动上加速前行,那么,印度能够迎头赶上中国吗?你认为它该如何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