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跟着《唐朝诡事录》,感受大唐风华

转自:嘉兴日报

编者按由郭靖宇、柏杉监制,杨旭文、杨志刚领衔主演的“唐诡”系列第三部《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目前正在爱奇艺与北京卫视热播。该剧讲述了卢凌风与苏无名西行结束之后,回到风云变幻的长安,以身入局,甘为棋子,在天子与长公主权力的角逐中,再次秉持正义与良善的初心,深入长安各处,勘破诡案,守护百姓的故事。

“唐诡”系列,没有顶流明星,没有CP炒作,没有漫天宣发,全凭扎实的剧本与精湛的演技一步步积累口碑。剧集凭借观众自发“安利”,热度持续攀升,堪称近十年来古装探案题材里的“天花板”水平。第一部豆瓣评分8.0,第二部豆瓣评分8.6,而第三部开分便斩获8.1,足见其高人气、高口碑。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依然延续了该系列的独特气质,通过破解八大诡谲案件,不仅营造出震撼的视觉奇观,更让观众得以一窥那个万国来朝、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真实面貌。

唐朝(618-907),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由唐高祖李渊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的首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今河南洛阳)。这个朝代以其文化、政治、经济和外交成就而闻名,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唐朝,文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科技、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诗、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众多杰出的诗人。越是了解唐朝,越会被这个朝代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出的耀眼光芒所吸引。

唐朝有千百种风貌,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书里一探究竟。

《唐朝诡事录》

魏风华著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千年前的唐朝,万邦来朝,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优越的物质生活,多样的文化融合,催生了唐朝人的想象力。唐朝的夜空,除了李白的明月,还有民间无数关于神、魔、鬼、怪的奇诡想象。电视剧《唐朝诡事录》原著小说,让我们看看唐朝人华丽的想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奇画面。

大唐,即是山川明月,也是一家一户。

好高骛远者,也许一辈子都是废物,能随遇而安,到哪都能做好眼前的事,才是了不起的人。

能记住的都是痛苦之事,快乐之事都太轻,容易让风吹散。

这世上有很多让人想不明白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早晚会显露的。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成为助纣为虐的理由。

名士,不在乎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

恩师也说了,为官者最重要的是为民做事,有时,对错只在民心。

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出自我,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你。

唐玄宗在位时,有大将安思顺,是安禄山的族兄,天宝年间任河西节度使。当时,禄山已坐大,明眼人皆知其叛乱在即,思顺为避免受牵扯,行事特别小心。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将哥舒翰统军迎敌。安思顺素与哥舒翰不和,后者趁机诬陷,称其与安禄山勾结,有谋反的嫌疑,玄宗立斩思顺。

其实,安思顺跟那个年代多数胡人将领一样,还是非常忠于唐朝的。虽然跟安禄山沾亲,但并无越轨行为。自安禄山起兵后,做了几十年太平太子的玄宗已方寸大乱,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名将连续被杀,使得变乱之初的局势一团糟。

只说安思顺,活着时,为表达心意,在天宝初年,献给玄宗一条美丽的五色玉带。玄宗非常喜欢,主要是迷上那色彩斑斓的宝玉。于是,叫人到皇家库房搜寻用五色玉制成的器物。

历代皇室都有自己储存珍宝的库房。唐朝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很多国家都千里迢迢进献宝物,所以藏品极多。此外,开唐之初,太宗李世民曾以朝廷诏书的方式,在帝国范围内寻求魏晋以来散落民间的古董和珍宝。仅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就搜罗了“上千纸”,其中包括名动千古的《兰亭集序》。

唐朝皇室的库房中,有很多前朝隋室旧物,有的被皇帝喜欢,有的则被讨厌:“内库有交臂玉猿,二臂相贯如连环,将表其辔。上、后尝骑与侍臣游,恶其饰,以鞭击碎之。”又,“睿宗尝阅内库,见一鞭,金色,长四尺,数节有虫啮处,状如盘龙,靶上悬牙牌,题象耳皮,或言隋宫库旧物也。”前者,李世民不喜玉猴的佩饰,用鞭将其打碎;后者,唐睿宗在游览库房时,发现一条隋朝遗留下来的金鞭。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李永志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介绍唐朝人的日常生活、饮食文化、服饰美妆、居家生活、出行宝典、婚丧嫁娶、人际职场、文教娱乐、佳节风俗、城市建设、制度保障等十个方面,展现了唐朝社会的风貌和流行文化。

诗人张籍的“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鱼”,描述了唐朝鱼类的丰富。鱼因取材方便和肉质鲜嫩,使其在唐人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食鱼之风盛行,甚至在一些地区存在“无鱼不成宴”的习俗,这习俗在当今的中国南方仍有保留。因为唐朝的渔业发达,朝廷专门设有“鱼师”,为皇室供鱼,并管理全国渔业。在民间,渔民专事打鱼,是除了农民外,非常庞大和重要的一个工作群体。

鱼在唐朝还有寄托感情的社交属性,比如,皇帝赏赐鱼来褒奖臣子,普通人之间也会把鱼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曾写下“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诗句,以鱼寓意对得到张九龄赏识的期待,也表达了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志向。

在鱼的吃法上,唐朝形成了多种烹制鱼的方法,比如脍、蒸、煎、煮、炮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脍”——把鱼细切成丝或片生吃。制脍、食脍就是想办法制作生鱼片。

对于生鱼片深受唐人喜欢的原因,在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一诗中可以找到,其中写道:“脍缕鲜仍细,莼丝滑且柔。”点出了生鱼片鲜、细、滑、柔的四大特点。吃过生鱼片的现代人能理解这四点,这也恰是生鱼片吸引人之处。

《从唐诗走进历史》

宁欣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本书从唐诗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唐朝的官制、科举、城市风貌、文化生活、交通运输、赋役制度,乃至社会结构变迁、民族交流融合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让读者触摸古人思想,感受历史脉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刘禹锡(772—842)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从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写下的一组诗篇的第二首。

刘禹锡少年得志,才名甚高,二十一岁(793)便进士及第,辗转于幕府与京职。九年后升任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专权,成为顺宗朝“永贞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事败后被贬边远州任司马。几起几落,前后被贬达二十三年,但始终不肯与权贵妥协。其著名诗句往往不用曲笔抒怀,而是直白地表露出对世事沧桑、人事沉浮的叹息。这首诗也是诗人借凭吊盛极一时的南北朝大族代表王、谢家族金陵旧居时所发的感慨。

《乌衣巷》这首诗的历史眼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形成、发展到顶峰并逐渐走向衰亡的时期。诗中的王家和谢家正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两大士族,他们的崛起和衰败,不仅揭示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而且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社会阶层的大变动。而这一变动可谓影响深远。

……

刘禹锡的这首诗其实蕴含了中国古代社会阶层重组、变迁更新的重大历史信息。与此相关,有两条历史线索值得注意:一是门阀士族的衰落及新的官僚士族的兴起,二是士族位次的重新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