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公元前31年,65岁的呼韩邪单于去世,留下24岁的王昭君独守空房。依胡人婚俗,她

公元前31年,65岁的呼韩邪单于去世,留下24岁的王昭君独守空房。依胡人婚俗,她必须嫁给长子复株累,可她不愿违背伦理,于是她上书汉室天子刘骜希望归汉,结果苦等三个月,只等来“入乡随俗”四字冷冷回书! 一个汉朝女子的生死命运,竟然牵动着两个民族的安危。当年因为画师的贪心被埋没深宫,如今却要面临违背伦理道德的抉择。这不是虚构的戏码,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汉成帝的四个字,为何比利剑更加无情? 王昭君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已经被传颂了两千多年。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的传奇背后其实是一部充满无奈的个人史。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17岁时被选入宫待诏,成了后宫里成千上万个宫女中的一个。那时候后宫人数众多,汉元帝根本见不过来,就让画师毛延寿画画像供他挑选。别的宫女都花重金贿赂画师,希望把自己画得美一些,只有王昭君不屑于此,结果被故意画丑了。 这一画丑,就让她在后宫默默无闻地待了好几年。直到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长安,提出要和汉朝和亲。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她主动申请去匈奴,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毕竟那意味着要离开故土,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当汉元帝见到她时,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汉元帝看到昭君真人时大为震惊,这才发现自己错过了这样一个绝色佳人,但君无戏言,只能忍痛将她嫁给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到了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宁胡”这个称号很有意思,意思是让匈奴安宁的王后。确实,昭君出塞后,汉匈相处和睦,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景象。 但是好日子没过几年。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那年王昭君二十四岁。按照匈奴的收继婚制,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对于从小接受中原礼教的王昭君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于是她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很大胆的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王昭君曾上书汉廷求归,等了三个月终于等来了汉成帝的回复,内容只有三个字:“从胡俗。” 这四个字简单得让人心寒。汉成帝为什么如此冷漠?其实原因很现实。当时汉匈关系刚刚稳定下来,边境多年无战事,这为国家节省了巨大的军费开支。如果贸然把王昭君接回来,很可能会引起匈奴的不满,重新挑起战端。对于统治者来说,一个女人的个人感受,远没有国家安全重要。 无奈之下,王昭君只能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她和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在复株累单于的庇护下,王昭君度过了她人生中最稳定的11年。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逝世,由同母弟且糜胥(搜谐若鞮单于)继任单于。关于王昭君在复株累单于死后的情况,史书记载模糊不清。有说她又嫁给了且糜胥的,也有说她选择寡居的。永始二年(前15年),昭君去世,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王昭君的死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有说是病死的,有说是自杀的。《琴操》记载,王昭君由于无法忍受匈奴父死妻母的习俗,“乃吞药自杀”。无论如何,她都没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昭君墓,又称”青冢”,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传说昭君墓上的草总是青绿的,即使在深秋时节,别处草木都枯黄了,只有这里还是青翠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的一生,说到底就是一个普通女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悲剧。她为了两个民族的和平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但个人的幸福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那四个字”入乡随俗”,背后是统治者冰冷的政治算计,没有一丝人情味。 从深宫怨女到和亲使者,再到草原孤魂,王昭君用自己的命运诠释了什么叫”身不由己”。两千年过去了,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位传奇女性?她是民族团结的象征,还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