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今天(北京时间11月23日)再次谈到泽连斯基和新和平计划。记者:如果泽连斯基不同意你的和平计划,会发生什么?特朗普:那他就可以继续拼死一搏了。 基辅市中心的独立广场上,寒风卷着枯叶掠过征兵海报,海报上士兵的眼神模糊——那是半年前还在宣传“保卫家园”的同款设计,如今下面多了行小字:“60岁以下公民均有服役义务”。 “拼死一搏”四个字从特朗普口中吐出时,像一把冰锥,刺破了泽连斯基办公室里还没来得及撤下的“美国盟友”锦旗。 两年前,这位乌克兰总统穿着军夹克在国会演讲,身后大屏幕播放着被炸的居民楼,台下掌声雷动,拜登当场承诺“美国将永远站在你这边”。 现在,“永远”的期限似乎到了。特朗普的新和平计划细节未公开,但“不同意就继续打”的潜台词,比任何条款都更锋利。 卢比奥去年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的发言突然被翻了出来:“乌克兰重建?当然,美国企业应该拿到至少一半合同。”——原来战争的账本,早就在华盛顿算好了。 有人说这是国际政治的常态,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可当“朋友”把你的国土当棋盘、把你的人民当棋子,这样的“常态”是否早已越过底线? 乌克兰的年轻人在顿巴斯的战壕里冻得瑟瑟发抖时,美国军工股的K线图正在创新高;基辅的医院缺医少药时,五角大楼的官员们正讨论下一批武器该涨价多少。 这种“援助”从来都不是免费的。每一笔贷款都绑定着能源开采权,每一批武器都附带优先采购协议,所谓“盟友”,不过是精心包装的债务陷阱。 泽连斯基现在的选择,比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更残酷。同意,可能要承认领土变更;不同意,前线的兵源和弹药还能撑多久?征兵办的敲门声,已经越来越急。 短期看,这场博弈会决定敖德萨港口的控制权;长远来说,它给所有依赖外部援助的国家提了个醒:借来的火焰,既能取暖,也能烧身。 广场上的征兵海报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像在重复那个无人能答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局,那些军夹克上的勋章,还值得用生命去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