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漏付”式和稀泥处理方式引广大国人不满,外籍游客“偷拿”变成“漏付”,义乌的这件事处理的很不地道,不是国人处理的方式。 这事在网上一发酵,好多人心里就跟堵了块石头似的。你说义乌那地方,向来是咱们国内做生意最敞亮、最讲规矩的地界之一,怎么碰到个外籍游客“拿”东西没付钱的事,就这么急着往“漏付”上靠呢? 先说说这事的来龙去脉。一个印度旅游团在义乌商场里,被保安拦下了,原因是怀疑他们“顺”了件衣服。结果警方一回应,成了“外国人忘记支付”。就这轻飘飘的“忘记”二字,把性质完全给变了。要是咱自己人,逛商场忘了付钱,人家会怎么想?十有八九得琢磨这人是不是故意的,是不是想占小便宜。可到了外国人这儿,就成了“忘记”,这差别对待也太明显了。 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怕影响国际关系,怕给义乌的国际形象抹黑?可咱也得想想,这公平吗?咱中国人讲究的是一视同仁,不管你是哪来的,到了咱的地盘,就得守咱的规矩。做错了事,就得认,就得按规矩来。你这么急着给人找台阶下,把“偷拿”说成“漏付”,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吗?反而让咱们自己人心里不是滋味。 大家辛辛苦苦赚钱,守着规矩做生意、过日子,结果看到这样的处理方式,能不寒心吗?这不是在告诉大家,外国人犯错成本更低吗?那以后要是再碰到类似的事,大家还能相信公平正义吗? 义乌是个国际化的商贸城市,来往的外国人多,这是好事,说明咱们的生意做得大,影响力广。但正因为这样,才更应该一碗水端平。越是国际化,越得讲规矩、讲公平。不能因为想营造所谓的“包容”形象,就牺牲了基本的公平原则。 说到底,大家气的不是外籍游客,气的是这种明显的双标处理方式。咱们欢迎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做生意,但前提是大家都得遵守同样的规则。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