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宋韵流声》音乐会落幕让近千年的古谱重获新生

潮新闻记者姜晓蓉

《宋韵流声》音乐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11月23日,西子湖畔杭州剧院内座无虚席。由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浙江音乐学院与温州大学联合出品的宋词古曲民族管弦乐《宋韵流声·秋之章》连演两场后圆满落幕。这场演出,让沉睡八百余年的宋词古曲回响在当代剧场,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文化对话。

音乐会以姜夔《暗香》《疏影》开场,完美再现了姜夔词乐“清空骚雅”的特质。据介绍,本场音乐会最大的特色是对宋代音乐原貌的严谨考据与精准再现。全场乐曲无论古曲还是仿宋配乐,人声声部主干旋律皆严格遵循宋词古曲的固有特征:依字行腔的制曲规则、依句为拍的音韵框架、八乐句层次性结构、字时值为基准的平稳节奏、对称式曲式与乐段间的鱼咬尾过度。

温州大学伍三土老师率领的学术团队,从《白石道人歌曲》旁谱等珍贵文献中解读古曲旋律骨干,同时模仿古曲风格仿宋配乐,经过浙江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团队的精心编配,在骨干旋律恪守古风的前提下,和声与间奏部分大胆运用现代技法渲染烘托,“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既保持了古曲风貌,又赋予了今古融合的当代听觉美感。

此外,音乐会还原了宋代词乐“一曲多辞”的历史特征。由滕杰老师编创的《踏莎行》,以同一器乐旋律联章歌唱了秦观与辛弃疾两首名作,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硕士鲍雨露与袁天翼,通过不同的声腔处理,呈现了不同词作的情感差异。这种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富于创见的艺术处理,为古曲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全新思路。

《宋韵流声》音乐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演出在浙江音乐学院作曲教师蒋骁然编创的《木兰花慢》中达到高潮,全体演员共同演绎辛弃疾的中秋问月词,在“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的磅礴气势中慷慨高歌。

值得一提的是,《万年欢》《雨霖铃》等宋词古曲,仿宋拍板、方响与仿唐琵琶、古筝等复原乐器的使用,以及强调簪花等元素的服道设计,跟随主持人手中竹竿子的引导,让“冷门绝学”在舞台上得以呈现。与宋词文本逐句吻合的优美视效,也为古曲的音乐情境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作为演出的学术指导,温州大学伍三土老师强调,由于古乐谱学为冷门学科,在世研究者稀少,深度跨界合作较困难,一度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宋代音乐风格与后世明清音乐差异不小,公众乃至传统音乐爱好者对此都较陌生,也构成挑战。宋词古曲虽古,对今人来说却反是陌生而新颖的,借苏东坡之诗论,可谓“以故为新”。系列演出不断探索前行,为冷门绝学理论研究成果的舞台转化提供了参照。

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不少观众表示,在演出中“听见”了宋词古曲。《宋韵流声》项目主持人、浙江音乐学院金美玲教授说:“让近千年的古谱重获新生,是音乐工作者的使命,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能够绽放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