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给自己埋的雷,自己得受着。055大驱经过大隅海峡,日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原本大隅海峡宽度小于24海里,如果按照国际通用的12海里领海宽度,这完全可以化为内海,但日本为了方便美军舰通行,特意将领海宽度规定缩至3海里,这也就使得这条海峡成为了国际水道。 2025年11月12日凌晨两点,日本防卫省紧急通报的灯光在东京霞关的办公楼里亮了一夜。 三页纸的舰队轨迹报告上,055型驱逐舰鞍山舰的夜间轮廓图被红笔圈出,183米的舰长在海面上投下细长阴影,推进器搅起的尾浪拍打着九州南部海域的礁石。 为何日本海上自卫队只能远远尾随,连靠近拦截的动作都不敢有? 答案藏在1977年日本国会通过的《领海法》附则里——当时为让美军核动力舰艇顺利进出太平洋,日本特意将大隅海峡等五条关键水道的领海宽度从国际通用的12海里缩减至3海里,硬生生在本可划为内水的海峡中央,劈出一条"公海走廊"。 大隅海峡夹在大隅半岛与种子岛之间,最窄处仅28公里,窄得像被巨人踩扁的门缝。 若按12海里领海标准,两侧领海线早已在海峡中央交汇,日本完全能将其纳入内水管控;可如今3海里的设定,让这条连接东海与太平洋的要道成了谁都能走的国际水道——美国的航母能来,中国的驱逐舰自然也能过。 这不是孤例。从北海道的宗谷海峡到九州的对马海峡,日本为美军量身定制的"3海里领海带",在第一岛链上凿开了五个缺口。 宗谷海峡飘着流冰的冬季,美海军核潜艇曾借着43公里宽的"公海走廊"悄无声息通过;津轻海峡青函隧道上方的海面,第七舰队的航母编队转弯时甚至不用减速——这些为盟友敞开的大门,如今正迎来中国海军的常态化穿行。 高市早苗显然没料到,自己11月7日在国会抛出的"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言论,会在四天后迎来如此硬核的回应。 这位刚上台的日本首相在安全保障委员会上宣称"自卫队可行使集体自卫权"时,或许忘了1.3万吨的鞍山舰正驶向大隅海峡——112个垂直发射单元里,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的射程早已覆盖第一岛链。 鹿儿岛基地的P-1巡逻机低空掠过鞍山舰甲板,螺旋桨的轰鸣声里,日本飞行员能清晰看到舰艏那门130毫米舰炮的炮管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海上自卫队的夕雾号驱逐舰试图靠近,却被中国舰艇的航线稳稳"卡在"12海里线外——国际水道的航行自由,日本当年为美军争取的权利,此刻正由中国海军来实践。 这本质上是一场制度设计的反噬。日本为美军核舰开道而自削领海,如今却发现中国海军的远海训练已借此突破岛链;高市内阁炒作"中国威胁"加速军事扩张,可F-15J战机的平均机龄已超30年,反导系统的漏洞比海峡的"公海走廊"还要宽。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军国主义用"生存空间"理论给自己的扩张找借口;如今高市早苗重弹的"存亡危机"论调,不过是换了件外衣的霸权逻辑。 当鞍山舰的雷达锁定远处尾随的夕雾号时,舰桥上的中国舰长或许会想起——历史总是公平的,谁给自己挖坑,谁就得在坑里仰望星空。 日本若不及时拆除领海政策与右翼路线埋下的双重地雷,等待它的,只会是更深刻的战略被动。毕竟在西太平洋的海面上,实力对比早已逆转,那些为美军量身打造的规则,正在成为中国海军维护国家利益的合法路径。 ——这颗日本亲手埋下的雷,爆炸声终究会响彻自己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