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普京“国师”对中国的善意提醒 近日,被西方媒体称为“普京国师”的著名俄罗斯政治

普京“国师”对中国的善意提醒 近日,被西方媒体称为“普京国师”的著名俄罗斯政治学者亚历山大·杜金,近日通过中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阐述了他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他在视频中明确表态,完全支持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但同时结合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经验,向中国提出了两点重要提醒——切勿重蹈俄罗斯在应对乌克兰危机时“错失时机”与“初期轻敌”的覆辙。 对着镜头郑重摊开双手,杜金的视频在中文社交平台迅速传播。这个以“地缘政治大师”自居的学者,此刻更像个急于分享教训的亲历者,身后书架上摆着的《 Foundations of Geopolitics 》英文版封面若隐若现。 台海局势近来暗流涌动。美国对台军售清单上,“标枪”导弹的数量从去年的200枚增至今年的400枚,“爱国者”系统的升级协议悄悄提前了三个月;岛内教育部门新编的初中教材里,“中国史”被并入“东亚史”章节,配图中台湾岛的颜色与大陆刻意区分。 杜金在视频里反复强调的“初期轻敌”,源自他对2022年俄军行动的反思。他说自己曾在开战前一周断言“基辅会在72小时内陷落”,却没料到乌军士兵会抱着“毒刺”导弹躲进地铁站,更没算到北约的卫星数据会实时传到前线平板电脑上。 但现代战争的形态,真的还能照搬过去的经验吗?有军事专家指出,俄乌冲突中俄罗斯面临的是北约30国的间接参战,而台海若有事,美国是否敢让第七舰队直接驶入台湾海峡——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变量。 “错失时机”的教训则藏在2014年的顿巴斯平原。杜金回忆,当时乌军指挥系统几近瘫痪,可俄方却在是否增兵的讨论中消耗了三周,等到西方顾问带着卫星电话和加密电台赶到,一切都变了。 这个细节让不少人联想到台海当下的“战略窗口期”讨论。有人认为,美国正忙着在亚太拼凑“芯片四方联盟”,台独势力趁机鼓噪“全民防卫”,这是否会成为另一个“顿巴斯时刻”? 中国的回应却显得异常冷静。东部战区上个月公布的演习画面里,无人机群在台湾海峡上空组成“蜂群”阵型,电子战部队直接干扰了模拟的“星链”信号;火箭军某旅的东风-21D发射车,从隐蔽的地下工事驶出到完成发射准备,用时比三年前缩短了40%。 这些变化背后,是军费预算中“智能化作战”占比连续五年增长,是北斗导航系统在西太平洋的定位精度提升至米级,更是全军开展的“强敌对手分析”专项训练——每个作战单元都要模拟与美军同等级别部队对抗。 有人或许会问:杜金的提醒真的有必要吗?毕竟中国从未像俄罗斯那样“犹豫”,从2005年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到如今常态化绕岛巡航,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清晰。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话戳中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就像乌克兰危机中,一枚迟到的巡航导弹让俄军错失了摧毁乌军军火库的机会,最终导致战线僵持了八个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显然明白这个道理。今年初列装的歼-20B战机,换装了国产涡扇-15发动机,续航能力足以覆盖整个第一岛链;海军的055型驱逐舰,已经具备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这意味着外部干预力量的“敲门砖”——航母战斗群,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杜金在视频结尾叹了口气:“历史不会给第二次机会。” 这句话或许能让台独分子和他们的“靠山”们清醒一点:当东风导弹的尾焰划破夜空,当航母编队在台湾东部海域展开,任何“错失时机”的懊悔,都将变成无法挽回的代价。 而对中国来说,统一的时间表从来不由外部观察者设定。它藏在每一次战机的呼啸声里,藏在每一艘军舰的航迹中,更藏在十四亿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坚定眼神里。杜金的视频不过是一面镜子,照出的却是中国早已铸就的钢铁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