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75年底,病重的周总理想看报纸,秘书竟然给他“伪造”了一张旧报纸,是什么原因

1975年底,病重的周总理想看报纸,秘书竟然给他“伪造”了一张旧报纸,是什么原因呢?秘书为什么这么大胆?   1975年冬天的北京,305医院的病房里总是静得能听见输液管的滴答声。   周总理的身体已经垮了,陷入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状态,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更别说自己看报。   可只要清醒过来,他总会哑着嗓子嘱咐工作人员:“读报,把今天的报读给我听。”还特意强调,大小消息都得念,一点不能删。   12月12日那天,总理从短暂的昏迷中醒过来,第一句话又是要听报,守在旁边的工作人员赵炜心里一沉,她跟着总理多年,知道这不是简单的习惯。   总理心里肯定装着事,想从报纸里找些答案。   赵炜赶紧把这情况告诉了邓颖超,邓颖超立刻叫来了生活秘书、警卫员和医生,几个人凑在一起分析。   那时邓公正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搞全面整顿,可这些实打实的好举措却遭到污蔑,邓小平本人也受了错误批判。   大家越想越明白,总理这是放不下国家的方向,最担心的就是邓小平能不能顺利把工作撑起来。   邓颖超沉默了好一会儿,眼里含着泪却很坚定地说:“新近的报纸别念了,不能再给总理添负担。”   有人小声问,万一周总理追问怎么办?   邓颖超吸了口气:“那就念旧的,把旧报纸改改日期给他听。”这话一出,没人再反对。   西花厅的工作人员马上从国务院印刷厂借来和《人民日报》一模一样的铅字,每天小心翼翼地改报纸上的日期,就这么“骗”着总理听了二十多天。   1976年元旦那天,大家没改报纸,那天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毛主席1965年写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   工作人员念的时候,总理听得格外认真,眼睛里都有了光,听到有字音念错,他马上轻声纠正。   念到“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时,总理还轻轻笑了笑,那一笑,让压抑了许久的病房里终于有了点欢乐的气息,也是大家最后一次见他笑。   1月5日凌晨,医生给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手术。   术后他虚弱得说不出完整的话,却拉着医生的手说:“我的病我清楚,别再麻烦专家了,他们该去最需要的地方,给更多人治病。我想回西花厅……”   话说到一半又停了,他知道自己这身体回去只会给医务人员添更多麻烦,这话再也没提过。   1月7日深夜,总理从昏迷中醒过来,模糊中认出守在旁边的吴阶平大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   “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1月8日9时57分,病房里的心脏监护仪划出一条直线,邓颖超用颤抖的双手摸着总理的面颊,最后亲吻了他的额头,病房里的哭声瞬间淹没了一切。   1月11日,总理的遗体要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   那天长安街两侧站满了人,有老人抱着孩子,有工人拿着工具,有学生攥着课本,大家都没说话,就那么静静地站着。   当灵车开过来时,哭声才爆发出来,百万群众自发形成的送葬队伍,成了永载史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个连报纸都不能自己看的老人,为什么还非要每天听报?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听的从来不是新闻,是国家的脉搏,是百姓的日子。   病到连睁眼都费力的时候,他最挂心的不是自己的命,是国家的路走得顺不顺,是主持工作的同志能不能站稳脚。   这种牵挂,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最真实的样子。   邓颖超改旧报纸的“骗局”,更藏着最深厚的爱与懂。   她懂总理的家国心,更疼总理的身体,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为他撑起最后一片安宁。   工作人员借来铅字改日期的举动,让“忠诚”二字变得具体可感。   而总理最后的遗言,把“人民至上”做到了极致,哪怕自己只剩一口气,想的还是别的病人需要医生。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老百姓用脚投票的敬意。   总理走了,但他用生命践行的初心,成了永远的精神标杆。   总理把心给了人民,人民就把他刻进了心里。   这种双向的深情,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坚实的根基。   ‌【评论区聊聊】总理生命最后时光里的这些细节,哪一个最让你动容? (信源:在他弥留之际,想到的是死后还要如何为人民服务”——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