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访台,成为唯一一个在任期间访问台湾的美国总统,而作为回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访台,成为唯一一个在任期间访问台湾的美国总统,而作为回应,毛主席决定“送”他17万发炮弹当“见面礼”!   1950年朝鲜战争打完,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就铺到了全球,咱们台海这边没跟着冷下来,反倒成了热战前线。   1954年蒋介石跟美国签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表面看是美国给台湾撑腰,实际上是给蒋介石套了个紧箍咒。   美国明说不支持他“反攻大陆”,台湾军队只能守不能攻。   次年解放军就拿下了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和大陈岛,1958年“八二三炮战”一开打,金门就没断过炮火,这种剑拔弩张的架势,一直拖到1979年中美建交才歇气。   1960年艾森豪威尔访台,就踩在这么个冷战热战搅在一起的节点上。   要说这访台的排场,真是把蒋介石的家底都亮出来了。   那时候台湾总共才1079万人,国民党硬是动员了50万民众夹道欢迎,算下来每20个人里就有一个去台北凑这个热闹。   军公教警、军校学生一个没落下,蒋介石办的演讲大会,规格比“国庆阅兵”还高。   对蒋介石来说,这时候的“反攻大陆”早就没了当初的底气,朝鲜战争没盼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国内还有人喊着要承认新中国。   加上美国条约卡着脖子,“反攻”就是句空话,艾森豪威尔能来,在他眼里就是美国给的最后一点面子。   艾森豪威尔在台湾的那些天,耳边就没断过解放军的炮声。   这场被叫做“六一七炮战”的回应,17万发炮弹砸下来,不是要打多大的仗,就是明明白白表个态:反对美国插手台海,更不允许搞“两个中国”。   艾森豪威尔在台上说要“挺台湾”,跟美国联邦法院说“台湾不是独立国家”的话对着干,可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精着呢:   台湾就是美国在亚洲的“不沉航母”,好用就行,哪管什么平等盟友。   他嘴里的“台海稳定”,说白了就是让两岸就这么僵着,别耽误美国的冷战布局。   这事儿过去没多久,变化就显出来了。   1959年蒋介石就把“反攻复国”改成了“反共复国”,就这一个字的改动,明摆着是向美国服软,虽说被海外一些人骂成“自我矮化”,可也顺了美国的意。   美国那边也没客气,艾森豪威尔虽说同意派海军给金门送补给,却明说金门、马祖不在防御条约里,绝不会让美国兵为这些地方拼命。   后来蒋介石硬顶着不放弃金门、马祖,艾森豪威尔没辙,就通过第三方放话,说要在台海用小型核武器,说白了就是嘴炮威慑,冷战时期的大国操盘手,霸道得很。   这场访台就这么成了个转折点,两岸从热战慢慢变成了美国盯着的“分治”状态。   往深了说,艾森豪威尔这趟访台,根本不是什么“盟友互访”,就是冷战大棋局里的一步棋。   他对台湾好,全是为了美国的利益,用条约捆住台湾的手脚,怕蒋介石瞎闯祸把美国拖进来;表面上挺蒋介石,是为了压下国内的对华缓和声音,暗地里推“两个中国”。   1956年他骂赫鲁晓夫“支持两个德国却反对两个中国”,那点心思早就藏不住了。   这种“给点好处又管着你”的套路,把台湾问题从两岸自己的事,搅和成了国际博弈的筹码,这才让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更关键的是,这事儿给台海格局定了好多年的调子。   短期看,美国拦着蒋介石不让“反攻”,两岸的仗打得没那么凶了,可长期来看,美台绑在一起,两岸自己解决统一问题的空间被挤得越来越小,“不统不独”的尴尬局面就这么定了型。   后来的美国政客,从肯尼迪到现在,都照着艾森豪威尔的路子来,既要抓着台湾不放,又不敢真跟中国动手,这种模糊策略,把台海拖进了长期的拉锯里。   蒋介石当年硬顶美国,没放弃金门、马祖,保住了“一个中国”的表面样子,可终究没能摆脱美国的控制,两岸关系还是被冷战牵着走。   现在再回头看1960年的那些炮声,最清楚的就是:实力才是硬道理。   那时候美国强,艾森豪威尔敢放狠话要动核武器,把台湾当棋子;现在中美实力换了位置,美国再想像当年那样插手台海,根本没那个底气。   这也说明,“台独”想靠美国撑腰分裂国家,纯属做梦,蒋介石当年靠着冷战巅峰期的美国都没办成的事,现在这些“台独”分子更没可能。   外部势力的插手,从来都是暂时的,民族统一的大势才是挡不住的。   那些年的炮声早散了,可留下的道理没变:台湾问题从来都是咱们自己的事,外人插不了手,也管不了,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评论区聊聊】当年的炮声警醒着世人,如今的台海风云依旧,你觉得外部势力的干预,真能挡得住民族统一的脚步吗? (信源:雁默:特朗普亚洲行台湾有何反应?不如回忆艾森豪威尔访台——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