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11月22日报道,南非G20峰会间隙,德国总理默茨对韩国总统李在明说:“我们正在考虑对中国的战略,想请教韩国对中国的看法。”这说明,高高在上的德国人,开始虚心请教亚洲国家,并开始认真调整对中国的战略了。 根据韩联社的说法,德国总理默茨与韩国总统李在明在G20峰会间隙举行了会晤,主要谈及两国的能源、矿产合作。在会晤的中途,德国总理默茨本来在谈论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关注,突然话锋一转,说了上述那句话,意在了解韩国对的对华策略。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核心力量,工业精密程度与经济实力在全球都位居前列,以往谈及国际战略议题,往往是其他国家主动向德国借鉴经验。 但这次,默茨主动放低姿态征询意见,这样的转变背后藏着深层次的考量,绝非一时冲动。 默茨与李在明的这次会晤本就带着清晰的合作目标,两国领导人开篇就将话题聚焦在能源与关键矿产合作上,这些领域正是当前全球产业链竞争的核心环节。 就在双方就合作细节逐条沟通,谈话氛围愈发融洽之际,默茨先谈及德国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关注,话音刚落便顺势转向,将议题引向对华战略。 这个转折看似突兀,实则经过精心考量,默茨的提问清晰传递出一个信息:德国十分看重韩国在对华策略上的经验,希望能开展深度交流。 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发布的贸易数据,给默茨的这一行为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解。 今年1至9月,德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859亿欧元,同比增长0.6%,这一数值超过了德国与美国1847亿欧元的贸易额,中国在时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荷兰国际集团经济学家卡斯滕·布热斯基对此分析得十分透彻,他指出这份数据充分说明,德国若想削弱与中国的深度经济关联,将面临巨大阻力。 德国工业体系对中国稀土、半导体等关键原材料的依赖,早已渗透到产业肌理之中。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让德国车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冲击,但即便如此,中国市场依旧是德国车企无法舍弃的核心阵地。这种既要保持合作又要应对竞争的复杂局面,迫使德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战略。 在G20峰会召开前不久,德国财长兼副总理克林拜尔刚刚结束访华行程,他是默茨内阁中首位访华的部长级官员。克林拜尔的随行阵容堪称重磅,不仅有德国联邦银行行长同行,还囊括了多家德国主流银行与保险公司的代表,此行推动务实合作的意图十分明确。 此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临时取消访华计划,曾引发德国国内对中德关系走向的担忧,尤其是在中欧因稀土、安世半导体等议题出现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德国商界对稳定中德合作的诉求更为迫切。 德国政府此前曾推出过一份所谓的“中国战略”,文件中宣称要“降低风险”“减少对华依赖”,但通读全文不难发现,这份战略既没有明确的实施路径,也缺乏有约束力的量化目标,本质上只是空洞的口号。 德国企业界对这份战略普遍持抵触态度,不少企业负责人公开表示,中国市场对企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不会因为政府的模糊战略就放弃在华投资布局。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认知分歧,让默茨政府不得不重新校准对华政策的方向。 默茨选择向李在明请教,核心原因在于韩国在对华关系中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李在明政府上台后,一直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且把这种平衡艺术运用得颇为娴熟。 一方面,韩国积极推进对华关系改善,深化双边贸易合作,中韩不仅续签了规模达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还敲定了加速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的方案,甚至在“银发经济”“创新初创企业合作”等新兴领域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另一方面,韩国又在持续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甚至向美国提出请求,希望对方提供核动力潜艇所需的核燃料,明显想在安全领域巩固与美国的绑定。 韩国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虽让其在短期内斩获了部分利益,却也让韩国陷入了极具脆弱性的状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