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李文华:带国产绞车系统驶向极地深海

在今年的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中,考察队在北极成功完成“海威CTD11000”极地示范应用。“海威CTD11000”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全海深痕量金属CTD绞车系统,其成功示范应用验证了国产深海绞车系统的极地作业能力。作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李文华参与了此次科学考察。

随着海洋科考逐渐走向深海和极地,更加恶劣的作业环境和更加精准的科学考察需求对科考绞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年来,李文华耕耘在海洋科考事业的第一线,从深海到极地,打造海洋科考装备的“中国力量”。

打破深海装备技术垄断

1999年,怀揣着科研报国的理想,李文华考入大连海事大学,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开启了长达26年的科研“长跑”。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海洋科研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科考绞车系统安装于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上,用于吊放和回收深海调查仪器,既是远洋科考船的基本配置,也是深海资源勘探与开发不可或缺的设备。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深海科考船上使用的全海深科考绞车系统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深远海科学调查和科考船配套业制造水平的提高。

“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一定能做,而且做得更好!”怀着这样的信念,李文华毅然投身于深海资源开发高端装备的自主研发。

但摆在李文华面前的是重重阻碍。传统钢缆自重过大、缆绳易磨损断裂、超大容量缆绳的排缆乱卷缠绕……这些问题都是深远海科考作业中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扫除这些障碍,李文华带领团队披星戴月,奋战在实验室和科考船的一线。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借鉴相关领域先进技术、不断进行调整改进……这成为李文华团队一段时间内的日常。有段时间,“坚持就是胜利”几乎成了李文华的口头禅。“虽然困难重重,但坚持总结经验教训,并迅速调整心态再次投入到研发工作中,总能取得最终胜利。”他这样鼓励队员。

国内首套双船级社认证的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海威DJ11000”和国内首根13000米无接头合成纤维缆3年后终于研制成功。提起这两项成果,李文华的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些成果投入应用后,我们国家的船可在全世界范围所有海域最大海深处开展地质取样作业。这些成果的系统性能及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并部分超过国外同类主流产品水平。”

李文华并未止步。

传统金属铠装缆绞车系统自重过大,难以实现全海深作业,其金属材质也无法满足痕量元素洁净取样要求。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2023年12月,李文华作为首席科学家,投入了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李文华团队联合南通力威机械、江苏亨通华海、浙江四兄绳业等企业,组建起一支产学研用攻关团队。他们成功研制出全球在役唯一的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海威GD11000”,以及全球首套全海深痕量金属CTD绞车系统“海威CTD11000”。

2024年10月,“海威GD11000”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我国南海完成了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拖曳作业放缆长度超11000米,作业水深超4000米,充分验证了国产深海绞车系统的稳定性和作业能力。

“在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中,‘海威CTD11000’与‘海威GD11000’分别依托‘雪龙2’号和‘极地’号破冰船,在北极成功完成极地示范应用。”李文华介绍。

坚持“科研反哺教学”

在致力科研攻关的同时,李文华始终秉持“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2014年,大连海事大学在轮机工程专业新设海洋装备技术与管理专业,李文华担任专业负责人。他创新教学模式,将海洋工程的实际案例巧妙融入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勤奋、守信、合作、宽容,这是李文华的教育箴言。在李文华的办公室,桌面上摆满了他与学生们的合影。实验留影、活动留念、毕业合照……每一张都凝聚着师生相处的点滴回忆。像这样的照片,他的电脑里还保存着许多。“孩子们都很优秀。教学和做科研是一样的,只要用心,早晚会看到成效。”说起学生,李文华如数家珍,眼中满是骄傲与自豪。时至今日,他仍然记得每一届班级的团队精神,每一个学生的毕业去向。莘莘学子从校园奔赴各行各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依托重大科研项目,他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近年来主持教改项目20余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辽宁省优秀教材等多部,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更培养出一批服务“深海勇士”“深海一号”“雪龙2”号等大国重器的战略急需人才。

如今的李文华,已得到许多认可: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被认定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交通运输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他来说,荣誉是肯定,也是新的起点。面向未来,他目标清晰:用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助力中国驶向更深、更远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