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 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老实说,这一段话表面上看似乎还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完全是舆论战的拙劣手段。 先说说所谓的 “绝望感”,这和普通人的真实感受压根对不上号。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刚发布的结果显示,九成受访者都认为未来 10 年中国社会能保持总体稳定,近六成相信未来几年的生活会比现在更好。 这份调查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 7 个城市,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回收了 1539 份有效问卷,数据很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认为未来 5 年经济会 “逐年上升” 的人占了 40.4%,这个比例还是近 3 年来最高的。要是真像《纽约时报》说的那样处处是绝望,这些数据根本无从解释。 再看经济层面,中国从来没把 “击败美国” 当目标,反倒是一直把民生放在首位。就拿今年来说,上半年 GDP 增速达到 7.6%,这个成绩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都很亮眼,但更关键的是增长质量在提升。 政府一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今年已经开工了 389 万户,比去年同期多了 12%;一边扩大技能培训,前 8 个月就有 2700 多万人参加了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这些举措都是实打实帮普通人改善生活、提升就业能力。要是真把民众当 “牺牲品”,何必花这么大功夫在这些民生实事上? 所谓 “无从发声” 的说法,更是对现实的无视。现在从社区治理到重大政策出台,都有明确的民意反馈渠道。 就像今年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优化,前期就通过税务部门官网、社交媒体等多个平台收集了超过 13 万条意见,最终把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住房贷款利息等扣除标准都做了上调。 在各地的政务服务平台上,普通人随手就能提交建议,去年全国政务热线受理的群众诉求解决率达到 92.8%,这些都是民众能顺畅表达意见的直接证明。 《纽约时报》故意制造的 “国际强大与国内绝望” 的对立,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恰恰是为了给国内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比如推进 “一带一路” 合作,不是为了争什么大国地位,而是通过和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让国内的中小企业有更多出口机会,让农民种的特色农产品能卖到海外。 去年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占比已经达到 34.6%,不少地方的特色产业集群都是靠着这份合作发展起来的,直接带动了当地就业和收入增长。 其实这种舆论套路并不新鲜,就是故意忽略中国发展的复杂性,只挑个别现象放大,再拼凑出一个符合西方偏见的叙事。 他们不会提 74.3% 的受访者觉得过去 10 年生活水平在提高,不会说政府为了稳就业今年已经发放了 2800 多亿元稳岗补贴,更不会讲普通人通过电商、直播等新渠道实现个人发展的鲜活案例。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才是中国的真实面貌。 判断一个国家的情况,不能只看外媒的片面描述,更要听普通民众的真实声音。九成的稳定预期、近六成的生活信心,这些数据已经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纽约时报》的这番言论,说到底不过是想通过制造认知偏差来误导舆论,可惜事实终究藏不住。 这种内外兼修的强大,不是外媒一句“外强中干”就能抹黑的。他们与其盯着中国说三道四,不如回头看看自家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先把自己的民生问题解决好,再来当“评论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