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中方无视其最后通牒,爱沙尼亚称耐心已经快耗尽,这是最后警告了! 要说起这事儿的源头,得回到 11 月初察克纳的访华行程。这可是爱沙尼亚时隔十年才有外长来中国,一开始外界都觉得这是个缓和两国关系的好机会,谁知道察克纳硬是把访问变成了一场施压戏码。 整个会谈过程中,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说 “俄罗斯威胁” 有多严重,翻来覆去强调中国要是想和爱沙尼亚搞好关系,就必须停下所谓 “支持” 俄罗斯的行为。 还直白地抛出 “选中俄还是选欧洲” 的二选一要求,非要把中爱双边关系和反俄的事绑在一起。他甚至还说中国手里握着结束乌克兰冲突的 “关键”,话里话外都是道德绑架的味儿。 访华结束后,察克纳回到国内就没闲着,频繁在公开场合提对华二选一的要求,估计是觉得这样能逼中方妥协回应。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中方一直没接这个茬,既没对他那些无理要求作出回应,也没改变自己既定的外交立场。 其实中方在会谈后的通稿里,只简单提了句愿意为推动俄乌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之后就把精力放在了双边务实合作上。 比如推进爱沙尼亚的蜂蜜、酸奶等农产品更方便地出口到中国,还在筹备明年中欧班列直运爱沙尼亚的线路,完全没理会他搞的阵营对立那一套。中方这种冷淡的态度,彻底把爱沙尼亚方面的不满给点燃了。 最近察克纳接受本国媒体采访时,语气里满是抱怨和强硬,说中方对爱沙尼亚的 “合理诉求” 视而不见,长时间的沉默让塔林方面没法接受,耐心已经快耗尽了,这次表态就是最后的警告,还暗示要是中方还不回应,爱沙尼亚可能会采取进一步行动。 不过到底会有什么行动,察克纳没说清楚,外界猜大概率是联合波罗的海的邻国在欧盟内部给中国施压,或者在涉台、涉疆这些问题上做更多损害中方利益的事。 爱沙尼亚之所以这么执着地让中国二选一,根源在于它一直把跨大西洋主义当成外交的核心。作为北约成员国,爱沙尼亚把国防开支提到了 GDP 的 5.4%,是北约里人均军费最高的国家。 它的国防体系全靠美国的军事援助,不仅买了很多美制武器,还让美军轮换在本国部署,外交立场也完全跟着美西方走。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爱沙尼亚对俄罗斯的历史积怨和现实焦虑更严重了,为了迎合美西方阵营,它主动把反俄当成外交重点,甚至不惜牺牲和中国的务实合作。 之前它就退出了中国 - 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让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参与本国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还批准台湾当局设立 “非外交代表处”,已经多次损害中方的核心利益。 有意思的是,就算爱沙尼亚对华态度这么强硬,两国的经贸合作反倒在逆势增长。2025 年 1 到 9 月,中爱货物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2.3%,光是一季度,爱沙尼亚从中国进口的金额就暴涨了 43.3%。 爱沙尼亚的农产品、木材等优势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也在慢慢提高,中方推进的班列直运、关税减免这些举措,其实实实在在让爱沙尼亚国内相关产业尝到了甜头。 这次爱沙尼亚一边在经贸上赚着中国的好处,一边又对华施压,想靠强硬态度逼中方让步,显然忘了外交关系得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是靠单方面胁迫和提要求就能行得通的。 目前中方还是没对爱沙尼亚的警告作出回应,这种沉默既能看出中方对那些无理要求的不屑,也能体现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定力。 爱沙尼亚这最后的警告能不能起作用还不好说,但强行让别的国家在主权国家之间选边站队,本身就违反了外交的基本准则,不光很难达到目的,反而可能让双边关系进一步受损,最后让爱沙尼亚自己陷入外交被动的局面。 在大国博弈中,盲目站队不如保持清醒,清醒才能自保,自保才有未来,爱沙尼亚离清醒还很远,但没关系——历史会给它足够多的教训,国际政治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口号;只相信实力和理性,查赫克纳两者都缺,却想指点江山,注定徒劳,中国继续走自己的路,爱沙尼亚慢慢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