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西方包括美国应该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前打仗讲究“发现即摧毁”,现在中国空军直接升级成“锁定即绝杀”——因为有了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400公里,比普通空战交火距离远了整整10倍! 以前不管是中美俄的主流空空导弹,比如美军的 AIM-120,还是俄军的 R-77,有效交火距离大多在 40 公里上下,就算是性能拔尖的型号,撑死也难超 100 公里。 飞行员们得驾机逼近到这个范围,锁定目标后才能开火,这期间要突破层层防御,风险极高,可 PL-17 一来,直接把这个距离拉到了 400 公里开外,有论文截图显示,其实际射程甚至能达到 500 多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石家庄的直线距离,对方战机还没察觉,就已经进入了打击范围。 更狠的是 PL-17 的 “绝杀” 能力,不是光射程远就完事了。有公开的打靶测试数据能说明问题:靶机在高空以 1.5 马赫的超音速飞行 10 秒后,又用 15G 的大过载连续躲避了 40 秒。 要知道 15G 的过载意味着机身要承受 15 倍重力,一般战机都很难长时间承受这种强度的机动,可即便这样,还是没能躲开 PL-17 的追踪,最后被精准击落。 这背后是双脉冲发动机的功劳,让导弹末端速度能保持在 800 米 / 秒以上,配合主动雷达导引头,就算是灵活的机动目标也很难逃脱。 美军最近刚量产的 AIM-260 导弹,本来以为能扳回一局,宣称射程达到 300 公里,不可逃逸区有 150 公里。 可跟 PL-17 比起来,差距一下就显出来了,300 公里对 500 公里,就像手枪对上了狙击枪,美军战机还没进入自己的导弹射程,可能就已经被 PL-17 锁定。 更关键的是,PL-17 已经服役,而 AIM-260 才刚量产,F-22 和 F-35 的整合进度还没个准信,美军想追赶都没那么容易。 PL-17 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它能融入整个空战体系。它可以依托空警 - 500 预警机和歼 - 20 隐身战机的数据链,实现 “A 射 B 导”。 比如歼 - 20 凭借隐身优势前出侦察,发现敌方预警机或加油机后,把坐标传给后方挂载 PL-17 的歼 - 16,后者不用暴露自己就能开火,导弹飞行途中还能接收预警机传来的实时数据修正轨迹,让对方根本防不胜防。 这种体系配合下,PL-17 专门盯着敌方的 “空中指挥部” 和 “移动加油站” 打,一旦得手,对方的空战体系就会瞬间瘫痪。 现在外界都在猜,PL-17 未来可能会成为歼 - 36 的标配武器。歼 - 36 的主内置弹仓容量很大,装下 6 米左右的 PL-17 完全没问题,而歼 - 36 本身就负责指挥无人僚机和打击高价值目标,两者搭配起来,战斗力只会更上一层楼。 反观美军,不光导弹跟不上,F-35 还曝出软件 BUG,AIM-120D 之前还有过 “射程虚标” 的前科,这让外界对他们新武器的数据都打了问号。 以前空战拼的是战机机动性和飞行员技术,现在有了 PL-17,拼的是体系感知和超视距打击能力。“锁定即绝杀” 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力体现,这恐怕就是西方最近频频关注这款导弹的根本原因。 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报告指出霹雳-17导弹的战略影响已超越隐身战机本身,而印度军事专家仍在研究上一代霹雳-15E的技术特征,中国军工生产线持续保持高速运转节奏,以惊人的生产效率在西太平洋空域构建起新的战略威慑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