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

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里面有大量义务工作者的隐含成本,很多物资的价格也是被压低的。而且支出的大量基建费用也很难核算进去,当时的北京正在城市建设的最巅峰,多花点也可以接受,反正本身也需要做基建,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基建的需求,成本上就完全划不来了。 北京奥运的账面盈利,其实藏着不少 “隐形账单”。当时光是注册志愿者就有 10 万多人,加上城市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总人数超过 70 万。这些人大多要接受数月培训,赛事期间每天服务 8 到 12 小时,负责引导观众、翻译服务、场馆运维等各种工作。 要是按照当时的社会平均工资算,这些志愿服务的人力成本至少得几十亿元,可这笔钱压根没被计入运营成本。 还有赛事物资供应,当时近百家供应商提供的器材、服装、食品等,很多都是以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供应的,有供应商后来透露,单是定制的奥运专用运动器材,就比市场价低了 30%,这些 “友情支持” 本质上都是没写进账本的支出。 更庞大的开销藏在基建里。北京奥运的直接赛事支出大约 193 亿元,但相关的基建投资超过了 1800 亿元,是直接支出的近 10 倍。 那会儿北京地铁才刚开通几条线路,奥运前一口气新建了 5 号线、10 号线等多条线路,还扩建了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翻修了几十条城市主干道。 这些工程确实让北京的城市面貌脱胎换骨,但问题是没法拆分哪些是奥运专属投入,哪些是城市发展本来就需要的。比如地铁 10 号线,即便没有奥运也迟早要建,可借着奥运名义提前上马,这笔账就很难算到奥运的 “亏损” 里去。 放眼全球,奥运亏钱早成了常态。牛津大学有项研究跟踪了 1960 年以来的所有奥运会,发现平均超支率高达 180%,几乎没有一届能按预算办完。 1976 年蒙特利尔奥运最夸张,原本预算 1.2 亿美元,最后花了 24 亿美元,超支 20 倍,当地市民被迫交了 30 年 “奥运特别税” 才还清债务。 2004 年雅典奥运超支 100 亿欧元,那些新建的场馆赛后大多闲置,有的成了流浪汉的居所,这笔债还被认为是后来希腊债务危机的伏笔之一。 就连被夸 “最成功” 的悉尼奥运,赛后也麻烦不断,超级圆顶体育馆每年维护费就要几百万美元,一度负债 1 亿多澳元,最后只能卖掉部分产权才勉强维持。 现在的巴黎奥运已经把 “省钱” 刻进了骨子里,95% 的场馆用现有设施改造,奥运村不装空调,运动员只能靠风扇降温,连摆渡车都取消了,让大家步行或搭公共交通。即便这样,91 亿欧元的预算,预计收入也就 50 亿欧元左右,亏损基本板上钉钉。 中国现在不申办,核心是基建需求变了。2008 年北京办奥运时,全国城市基建还在补短板,奥运相当于给城市发展踩了油门,那些新建的场馆、道路后来都成了城市资产。 可现在不一样了,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地铁、机场、体育场馆都已十分完善,再为奥运新建场馆,赛后很可能陷入闲置困境。南京奥体中心就是例子,十运会后每年维护费超 6000 万元,大部分得靠政府补贴,里面的游泳馆一度因为运营成本太高差点停业。 而且奥运的 “后奥运效应” 风险越来越大。赛事期间能带动旅游、餐饮等产业,但结束后投资一断档,相关行业就容易下滑。 东京奥运后,奥运村周边的商铺倒闭了三成,新建的场馆除了偶尔办比赛,平时没多少人用,每年还要花巨额维护费。汉城奥运当年能带动经济,是刚好赶上韩国制造业崛起的风口,现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想复制这种成功太难了。 北京奥运的价值确实没法用金钱衡量,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能力,也让北京的城市基建提前了至少 10 年。但从纯粹的经济角度看,现在再办奥运,既没有当年的基建刚需来分摊成本,也很难承受赛后的维护压力。 这不是中国特有的顾虑,现在全球申办奥运的城市越来越少,2032 年布里斯班奥运会,当初居然只有它一个城市申办,足以说明大家对奥运成本的考量越来越理性了。 现在的奥运会,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了,如果它不能变得更可持续,不能真正为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长远利益,最终可能会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