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大彻大悟的一段话: “渐渐老去的70后,做生意三十年,突然顿悟,读书与赚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修行。1、年轻时当“月光族”,以为花钱才能让人生丰富,如今回头,才知是误区。2、赚钱,是成年人的“顶级修行”。3、读书,是精神世界的“登山路”。4、钱要赚,书要读,“双修”才是真格局。” 五月初八,我在老仓库清点存货时,梯子突然断裂。躺在积满灰尘的《国富论》上,望着蛛网缠绕的房梁,突然想起这是创业的第三十一个年头。 九二年在秀水街摆摊,第一个月赚了三千块。连夜去王府井买金项链,戴着它睡觉生怕别人不知道我富了。如今那条链子锁在保险箱,和离婚协议放在一起,前妻说它像拴狗的链子。 最荒唐的是千禧年。包下整间酒吧请客,威士忌开瓶声像放鞭炮。醉眼朦胧中把《孙子兵法》垫了桌脚,那时相信钱能摆平一切,包括时间。 转折发生在女儿留学那年。她视频里展示图书馆的穹顶,我突然看见三十年前那个在书店蹭书的自己。挂断后翻出账本,发现“购书”栏目已空白七年,而“酒水”后面跟着二十八万。 现在仓库隔出间书房。拆迁队的冲击钻在墙外轰鸣,我在《红楼梦》眉批里找到比合同条款更精妙的算计。曾经垫桌脚的那页,如今裱在镜框里,“兵者诡道”墨迹旁,留着当年的红酒渍。 昨天催款遇挫,对方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年轻人。他泡着普洱引述《资本论》,我下意识接住话头谈起剩余价值。茶凉时他主动结清尾款,临别时说:“您不像生意人。” 今晨与女儿视频论辩《庄子》。她惊讶于我知“朝菌不知晦朔”,我没说这是被赖账百万后悟得的,有些生命长度,确实不够见证承诺兑现。 现在每周三固定闭门读书。会计送来报表时,总会多放一罐枸杞。上月她突然问:“老板,《国富论》第几章讲分工?”我才发现全公司都在传阅仓库旧书。 暮色中合上《金刚经》,“应无所住”四字金光熠熠。手机弹出本月盈利短信,数字恰好与当年第一个摊位成本相同。突然明白赚钱是渡海的船,读书是引路的星,双桨齐动才不至倾覆。 《菜根谭》在手中泛黄,“醲肥辛甘非真味”的“醲”字,被三十年前的油渍浸成金钱形状。原来最好的修行,是让铜钱声与翻书声在同一时空回响。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这句话道破了读书与赚钱的本质:它们本身不会使人疲惫,让人疲惫的是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 当把读书和赚钱都视为修行的途径,就能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找到平衡。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指出:"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赚钱的过程实则是一场完整的修行:从靠体力赚钱,到凭智慧经营,再到把握时机发展,每个阶段都是对心性的磨砺。 苏轼曾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对人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一定能立即带来财富,但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格局,这种内在的丰富比外在的富贵更持久。 《增广贤文》告诫:"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积累财富固然重要,但读懂经典、明白事理更为珍贵。 真正的智慧在于既懂得创造财富,又不被财富所奴役。 正如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印证了"财散人聚"的哲理。 这位被称为"商圣"的智者懂得,赚钱是能力,用钱是智慧。 在财富的聚散之间,修炼的是对物质的超脱和对人性的洞察。 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读书是探究真理、明辨事理的最佳途径。 在商海浮沉中,正是那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帮助我们看透表象,把握本质。 巴菲特曾提醒:"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人已经非常清晰地阐释了读书与赚钱的密切关系。 通过读书提升自己,通过赚钱实现价值,这两者都是对自我最好的投资。 《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经商实践中,看到理论与现实相互印证,这种喜悦远胜于单纯的财富积累。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也就两样东西,一是生存满足,二是精神满足,前者需要赚钱,后者需要知识的丰盈。 读书与赚钱,恰似人生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只读书不赚钱,易成空中楼阁;只赚钱不读书,终是浮萍无根。 历经大半生,五十岁后,才逐渐明白,智慧的"双修"之道在于: 把赚钱视为验证学识的实践场; 把读书当作指引商海的明灯; 在财富积累中保持精神的清醒; 在书香氤氲中不忘脚踏实地。 正如古人所说"知行合一",真正的修行既要在商海中历练本事,也要在书斋中涵养心性。 当我们既能读懂《论语》的微言大义,又能领悟商场的变化规律,就达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界。 最终我们会明白:赚钱让我们活得有尊严,读书让我们活得有深度。 一路走来,水过无痕,雁过无名,唯有赚钱和读书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让我们在物质与精神的世界里都能自在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