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一张口就能把西方整崩溃。他说,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术,欧洲花了一两百年也赶不上,现在稀土冶炼也是一样的。 高志凯教授的观点戳中了关键,中国的瓷器技术让欧洲追赶数百年,如今的稀土冶炼同样如此。 全球稀土矿分布并不少,美国的芒廷帕斯矿、澳大利亚的韦尔德山矿,储量都相当可观,但这些国家大多只停留在采矿和初级分离阶段,真正能实现稀土全产业链加工、把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唯有中国。这背后不是运气,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 稀土被称为 “工业维生素”,200 多种现代制造业产品离不开它,小到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大到航空航天、国防装备,都需要稀土材料的支撑。但稀土的冶炼提纯,远比想象中复杂。 稀土元素共有 17 种,化学性质极为相似,要把它们从混合矿石中一一分离,再加工成符合工业标准的氧化物、金属或合金,步骤繁琐且对技术要求极高。 中国在稀土冶炼领域的突破,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国科研人员从零开始,攻克了稀土分离的核心技术。 其中,中科院院士徐光宪团队研发的 “串级萃取理论”,让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把稀土元素的分离纯度从 99% 提升到 99.99% 以上,而且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这项技术至今仍被全球稀土行业广泛应用,成为中国稀土产业的技术基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稀土矿开采、选矿、冶炼分离,到稀土功能材料制造、应用产品生产,每个环节都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和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的 90% 以上,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的市场占有率也稳居世界前列。 西方并非没有尝试过突破中国的技术垄断。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日本等国曾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稀土冶炼技术,但由于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和持续的技术迭代,最终大多以失败告终。 比如美国曾试图重启本土的稀土冶炼厂,但由于分离技术落后、生产成本过高,运营多年后仍难以盈利,最终不得不依赖从中国进口稀土加工产品。 澳大利亚虽然拥有丰富的稀土矿,但长期以来只能将稀土精矿出口到中国进行加工,再以高价进口成品,相当于为中国提供了原材料,却错失了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 中国在稀土产业上的优势,还体现在环保技术上。稀土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污染。中国经过多年研发,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 “三废” 处理技术,实现了稀土生产的绿色环保。 比如采用循环用水系统,让工业废水处理后回收率达到 95% 以上;通过尾气净化装置,将有害气体转化为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废渣则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制砖或回填矿山,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而一些西方国家由于环保技术不过关,稀土冶炼厂往往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这也是他们难以扩大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总说中国 “占了资源多的便宜”,这显然是对中国稀土产业的误解。事实上,中国稀土储量仅占全球的 30% 左右,远低于美国和澳大利亚,但中国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出了最大的价值。 如今,随着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对稀土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国并没有因为技术优势而垄断市场,反而积极推动稀土产业的国际化合作,向其他国家分享稀土冶炼技术和产业经验。 这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证明了真正的技术优势是开放共享、共同发展的基础。 西方如果想要在稀土领域打破中国的优势,与其抱怨 “资源不公”,不如静下心来攻克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布局。 毕竟,在科技竞争的时代,没有永远的垄断,只有不断的创新。中国稀土产业的成功,本质上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功,这一点值得所有国家借鉴。 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西方要多久才能在稀土冶炼技术上追上中国?中国在稀土产业的发展中,还有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力?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