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意大利安齐奥滩头堡,几名美军士兵突然发现了两枚鱼雷。然而,等他们靠近以后,却发现鱼雷里有动静,随即美军士兵开始保持战斗警戒。 这是纳粹德国为了挽回败局,搞出来的“黑科技”——“黑人”人操鱼雷。 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人操鱼雷”。这名字听着挺玄乎,其实原理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德国海军到了1944年,水面舰艇基本被打光了,潜艇也不敢随便露头,但盟军的运输船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岸上送补给。德国人急了,K部队就想了这么个损招。 它其实就是把两枚鱼雷上下绑在一起。底下那枚是真家伙,装炸药的G7e电动鱼雷;上面那枚呢,把炸药掏空,装个驾驶舱,这就成了载具。驾驶员就坐在上面这枚鱼雷里,只能露个头在水面上,透过那个极简陋的有机玻璃罩子观察海况。 这玩意儿怎么打仗?驾驶员开着这东西趁夜色摸到盟军船队跟前,瞄准目标,拉动拉杆,把底下的鱼雷射出去,然后驾驶员再开着上面这枚空鱼雷逃跑。 听着是不是还挺有逻辑?实操起来,这基本就是单程票。 咱们回到安齐奥的那个海滩。那天被美军发现的,正是因为机械故障或者导航失误,直接冲上沙滩的倒霉蛋。 那个画面,一个德国年轻水兵,缩在狭窄得像棺材一样的铁管子里。为了不让自己窒息,他得时刻盯着氧气面罩,还得忍受海水时不时漫过玻璃罩带来的窒息感。最要命的是,这种“黑人”鱼雷为了追求隐蔽,干舷非常低,水稍微一大,浪花就能盖过通气管。那时候,驾驶员如果不想被憋死,就得打开罩子呼吸,可一旦打开罩子,海水灌进来,立马沉底。 美军士兵当时围着这两个“铁棺材”不敢轻举妄动。直到确认里面的人没有攻击能力了,才把人弄出来。据说那个德国驾驶员爬出来的时候,脸都憋紫了,浑身哆嗦,也不知道是冻的还是吓的。 这事儿直接暴露了当时纳粹德国的一种心态:穷途末路下的疯狂赌博。 根据战后资料解密,1944年4月20日那晚,是“黑人”鱼雷的第一次大规模实战。德国人一口气放出了30多枚这玩意儿,想给安齐奥的盟军船队来个“中心开花”。结果呢?只有一枚确实击中了一艘盟军辅助船,其他的要么在大海里迷路了,要么自己把自己憋死了,要么就像咱们开头说的,像死鱼一样被冲上了海滩。 咱们得聊聊这背后的“人”。开这玩意儿的,大多是不到20岁的德国小伙子。纳粹宣传机器给他们洗脑,说这是“决胜武器”,只要你胆子大,一发就能干掉一艘巡洋舰。可他们没说的是,这东西的生存率连50%都不到。 有个细节特别讽刺。这这种鱼雷之所以叫“Neger”,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设计者叫Richard Mohr,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那个涂黑的玻璃罩子,在夜里黑不溜秋的。坐在里面的驾驶员,哪怕成功发射了鱼雷,想要在盟军密集的反潜火力网里,开着一枚没有任何防护的鱼雷慢吞吞地游回去,简直是天方夜谭。 当时的安齐奥海域,盟军的驱逐舰、巡逻艇就像梳子一样一遍遍梳理海面。美军后来发现这玩意儿的弱点太明显了——它只能在水面航行,那个玻璃罩子在月光下还会反光。美军水兵后来甚至拿步枪都能把驾驶员给狙了,或者干脆开着快艇过去,用波浪把它掀翻。 我在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想起日本后来的“回天”鱼雷。虽然德国人嘴上说“黑人”鱼雷不是自杀武器,理论上能回收,但从实战效果看,它和自杀攻击没什么两样。 那几个在安齐奥海滩被俘的德国驾驶员,后来接受审讯时透露,他们在出发前都被注射了兴奋剂,为了保持清醒和亢奋。这哪是打仗,这就是把人当耗材用。 这件事在当时盟军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兵们围观这个缴获的“玩具”,一方面是觉得新鲜,另一方面也是后怕。如果这东西真的铺天盖地来了,确实防不胜防。但更深层次的感受,是对敌人的那种复杂情绪——到底是被逼到了什么份上,才会让人钻进这种铁管子里去送死? 从军事角度看,“黑人”鱼雷的失败是注定的。 它违背了武器设计的基本原则:既没有保护好操作者,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攻击效率。它只是纳粹高层在地图室里异想天开的产物,却要底层的士兵用生命去买单。 到了1944年下半年,这种武器的使用越来越少,因为德国人发现,培养一个能操作这东西的水兵,比造这枚鱼雷难多了。而这些宝贵的水兵,往往第一次出击就回不来了。 咱们回过头看,那天在安齐奥海滩上,美军士兵端着枪,看着玻璃罩里那个惊恐的德国年轻人,那一刻,战争的宏大叙事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两个具体的人,面对面地看着一个荒谬的杀人机器。 那个德国兵最后举手投降了。对于他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他至少活到了战后,能有机会告诉后人,战争到底能把人类的创造力扭曲成什么样子。 这段历史很短,在宏大的二战史书里可能也就占半页纸。但它特别真实,特别残酷。它告诉我们,当一个政权开始鼓吹让士兵去进行这种毫无生还希望的“特攻”时,距离它的灭亡,也就真的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