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厌恶———社交中的另类润滑剂
🌟当我说“我喜欢某个明星。”你说“我也是!”
那么我们可能会就这个明星聊起来,又聊到其他共同的兴趣,然后逐渐成为朋友
但另一种情况,更加快速有效:
当我说“我超讨厌某个明星!”你说“我也是!!!”
那么我们马上就能成为朋友。
.
🔹共同讨厌一件事物,似乎比共同喜欢更加能拉近或维持人际关系。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如何利用这个现象,在人际交往中给自己加分呢?
.
▪️根据相似相吸理论,人们会倾向于喜欢那些跟自己相像的人,包括与自己有同样的背景、兴趣和品位,也包括与自己有相似的性格、持同样的观点。
另外,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因为这样是令人心安的,它代表着一种自我肯定。 因此,共同的价值观,也就是相似性,是产生吸引力的基础条件之一。
.
🔹一所大学的教授通过实验观察到:那些对某件事物有共同的厌恶的人们,对于对方的评价会更好,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更了解对方。于是她提出了负性优先效应:比起分享积极的信息,能够共享消极态度的人更加亲近。
▪️共同的消极态度就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对一个第三方持有负性的态度,可以是一部电影、一种食物、共同的熟人、名人等。在相似性的范畴之内,共同的反感又要比共同的兴趣更容易让两个人形成联结。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利用这个概念,来帮助润滑、推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过程
1️⃣不可轻易说
表达负性态度是一种自我暴露的方式,而在关系建立初期突然进行自我暴露,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因此,共同消极态度最好在有一定的关系基础之后再进行。起码要知道对方的基本喜好,才能试探性地猜测朋友反感什么东西。
2️⃣话题要有限制
对于共同讨厌的事物本身,需要有一定话题范围限制。有一些普适的话题敏感区,例如种族、宗教或生理问题。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敏感话题,可能是一项爱好或是家乡等等,不要轻易的攻击别人热爱的事物,欣赏不来别人视若珍宝的,至少可以保持沉默。
3️⃣程度要有把控
最后,只有某个特定区间的态度才能够被分享。太轻微的厌恶没有提出的兴致,太过严重的厌恶则有可能发展到人身攻击、仇恨、偏见、甚至歧视。
.
🌈有时候人们是需要一个表达愤怒、不满、厌恶、这些负性情绪的出口的。吐槽有益身心健康,运用得当的话,还能拉近社会关系。所以下次再社交、约会,当因为找不到共同兴趣爱好而冷场时,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说说讨厌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