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正迎来革命性突破,以大数据融合与认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11月21日-23日,“数智融合·AI赋能”多学科创新发展论坛在合肥大学举行,《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认为,我国须在高质量数据体系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全面提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质效。
“数智融合”存在五大挑战
“大数据应用蓝皮书”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大数据管理专委会组织编撰,始自2017年,是国内首本研究大数据应用的蓝皮书。
《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5)》聚焦“数字经济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大数据在工业制造、金融、能源、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及行业应用的最新态势进行了跟踪,收集了《“皖e云”平台赋能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智慧化提升》《淘天场景金融资损防控探索与实践》《智能制造管理平台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省域电网产业数字化监管实践》等热点案例,展开深入分析。
《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5)》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使大数据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提升”,让数据要素在经济社会中的战略作用更加凸显。虽然我国在数据基础制度、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数字基础设施、大模型应用及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逐步形成了“制度初具、应用加速、协同发展”的格局,但放眼未来,该领域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一是数据流通规则和可信空间尚需完善;二是数据确权、定价与资产化路径需进一步清晰;三是因算力资源区域布局失衡而导致供需错配问题需解决;四是数据安全与跨境治理难度加大;五是数字鸿沟在城乡、区域和群体间依然存在。
为此,《中国大数据应用发展报告(2025)》建议,“十五五”时期,我国需要在高质量数据体系建设、全国算力协同网络、数据基础制度与标准体系、隐私计算与可信AI等关键技术,以及全球数字治理机制与合作平台方面协同发力,全面提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质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合肥大数据产业位居全国第七
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局长谢军介绍,近年来,合肥市加快发展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先后获批数据标注基地、可信数据空间、物流数据开放互联等国家级试点,重点支撑安徽省建设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18项任务,位列北京大数据研究院“2024年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榜单城市全国第7。
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大数据企业认定,构建“政策引导+基金支持+生态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全市累计认定市级大数据企业3085家、省级1266家(占全省70%以上),涌现出科大讯飞、维天运通、中科星图等一大批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大数据企业。合肥还建成长三角首个城市级数据要素流通平台,上架数据产品超600个,打造空天信息、算力、科研等8个特色数据专区,推动数据从资源化走向资产化、价值化。

探索AI赋能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之路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深度渗透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管理、经济等各个领域,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合肥大学作为合肥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主动服务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举办“数智融合·AI赋能”多学科创新发展论坛,旨在进一步凝聚政产学研各界力量,深入探讨AI赋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当天,来自政企学研等领域的行业大咖汇聚一堂,开展交流和探讨。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向锦武院士,带来题为《智领低空,绿建未来:低空经济装备技术及发展》的专题报告。“多模态认知与AI安全”“数智赋能与管理创新”“数字经济与科创金融”等分论坛也同步展开。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秘书长张晓波表示,要加快跨越从“技术领先”到“产业引领”的鸿沟,构建激发“数智活力”的治理体系,重塑“AI赋能”下的科研与教育范式,共同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出一条坚实的“数智”路径。
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