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移民国家为啥没有好下场?因为移民的本质是人口殖民的温和变体,纵观人类历史,大规模

移民国家为啥没有好下场?因为移民的本质是人口殖民的温和变体,纵观人类历史,大规模人口流动都伴随着对原住民族的结构性替代。   很多人想不通,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怎么就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了?其实这事儿一点也不新鲜。   因为移民的本质,很多时候就是人口殖民的温和变体,纵观人类历史,大规模人口流动都伴随着对原住民族的结构性替代。   说到这你可能不服,觉得移民是文化融合,是好事。   比如墨西哥有一种著名的美食叫“牧羊人塔可”,就是黎巴嫩移民把中东烤肉和当地玉米饼结合的产物,多好。   但这种美好的融合,需要一个前提:主体文明足够强大和自信,能消化和吸收外来者。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后果不堪设想。   咱们把时间往前拨一千多年,看看西罗马帝国是怎么没的。帝国后期,罗马人自己不爱生娃,兵员和劳动力都不够了。   怎么办?好办,招募周边的日耳曼部落,比如法兰克人、西哥特人,让他们当“同盟军”,来看家护院。   一开始,这招确实好用。   但问题来了,这些日耳曼“保安”越招越多,还在军队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信仰,跟罗马人根本不是一条心。   当移民力量突破一个临界点后,必然会引发权利的争夺。   终于,在公元476年,日耳曼将领奥多亚塞觉得给罗马皇帝打工没意思了,直接一脚把他踹下皇位,自己当了老大。   曾经伟大的西罗马帝国,就这么悄无声息地亡了。   你可能以为这是欧洲人的老黄历,跟咱们没关系。那就错了,同样的剧本,咱们老祖宗也经历过,而且更惨。   西晋时期,朝廷也是缺劳动力,就把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迁到关中地区。   到了西晋初年,关中地区的胡人比例已经高达半数,形成“胡汉杂居”的局面。朝廷里的大官们还觉得挺好,人多力量大嘛。   可很快,事情就变了。西晋皇室自己不争气,搞起了“八王之乱”,打得不可开交。那些诸侯王为了赢,甚至主动拉拢胡人当兵。   这下可好,等于亲手把刀递到了人家手里。   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一看机会来了,在山西起兵,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那是一段长达百年的黑暗岁月,北方汉人几乎被屠戮殆尽。   你看,无论是罗马还是西晋,他们的灭亡逻辑都惊人地相似:   因为内部空虚,引入了大量文化、信仰完全不同的外来人口,却没有能力去同化他们。   最后,这些“客人”鸠占鹊巢,反客为主。   说到这儿,你可能觉得这都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事了。现代社会,移民不都是搞经济、搞建设的吗?其实没那么简单。   有一种移民,比军队占领更可怕,因为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这就是日本在近代对我们国家干的事。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对华的移民侵略,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   一开始,他们只是派些商人、间谍过来,慢慢渗透。   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的日本人数量激增,到了1936年,光是北平的日侨就达到了4478人,他们干的都是走私、谍报的勾当。   等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更是开始搞“奖励移民”,全面殖民。   到1942年,北平的日侨已经暴增至10.6万人,占到了当时北平所有外国人的98.79%!   这些人可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通过“顾问制”直接控制了伪政权,配合“满铁”这样的经济巨兽,疯狂掠夺华北的资源。   这已经不是移民,而是披着平民外衣的占领军。   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可今天的西方世界,似乎又一头扎进了同一个坑里。   今天的美国,白人人口比例已经从1950年的接近90%,跌到了现在的不足60%。   为什么?因为资本需要廉价劳动力,而“政治正确”又为大规模移民打开了绿灯。   这导致了一个奇特的社会结构,有人把它比作“软性种姓制度”。   金字塔顶端是掌握金融和媒体的犹太资本集团,是“婆罗门”;   下面是掌握军政大权的白人盎格鲁精英,是“刹帝利”;   再往下是亚裔这样的技术中产,是“吠舍”;   底层则是大量的拉丁裔和非裔劳动力,是“首陀罗”;   最惨的是那些没有身份的非法移民,他们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达利特”。   这种结构看似多元,实则充满了内在的撕裂与对立。   这种撕裂的代价是巨大的。   一方面,有人计算过,如果把移民都赶走,美国可能会损失1.6万亿美元的消费力,建筑业、护理业等都会瘫痪。   但另一方面,就像2016年德国科隆发生的难民大规模性侵案一样,不同文明的冲突一旦激化,就会引爆严重的安全危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核心的是主体性。   明太祖朱元璋也搞过大规模人口迁移,他把江南富户迁到边疆,叫“迁江南人口实边”,目的是为了戍边和融合,核心是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   而现在西方有些国家搞的“超国民待遇”,本质上是在复刻清朝的“八旗制度”,人为制造不公和特权阶层,这只会埋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