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接见徐州地委书记时,忽然问他:“‘四’下加‘南’念什么?”地委书记思索后的回答,让毛主席听完很满意地笑了。 毛主席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这话放到任何时候都戳在理上,领导干部更是干部队伍里的“领头雁”,走没走好群众路线,直接关系到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 新中国成立后,胡宏在江苏工作多年,从徐州到盐城再到省委,一辈子扑在基层,用实打实的行动,给“好干部”三个字做了最生动的解释。 1956年毛主席视察徐州,时任徐州地委书记的胡宏正汇报辖区人口、耕地这些基本情况,没想到汇报完了,毛主席突然抛出个问题: “‘四’下加‘南’念什么?” 胡宏没有犹豫,张口就答:“罱(lǎn),江南一带捕鱼捞泥草的工具。” 毛主席听了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这个“罱”字可不是书本上常见的字,只有常年跟渔民、农民打交道的人,才会对这种专用工具熟门熟路。 紧接着毛主席又问了几个民生问题,胡宏都答得有条有理。 后来毛主席忽然话锋一转,问胡宏和徐州专署专员梁如仁:“你们知道花果山、水帘洞在哪儿吗?”俩人都摇头说不知道。 毛主席笑着说:“就在你们管的新海连市,有空去看看。”还跟他们讲了孙悟空在花果山占山为王、去东海借金箍棒的神话故事。 胡宏能答出那个“罱”字,根本不是运气。 他在基层就没闲着过,田埂上、地头边总少不了他的身影,农作物怎么种、农具怎么用,他摸得门儿清。 为了跟群众聊到一块儿,他还主动学当地方言,跟老百姓坐一条板凳“唠家常”,干部群众都跟他走得近。 那时候徐州水患多,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胡宏从不坐小汽车,几十里路也跟其他干部一起骑自行车下乡。 兴修水利时他挽起袖子跟大家一起挑土方,农忙时就下地抢收抢种,一干就是一整天。 他有胃病,却从不在意,在田间地头跟农民一起吃煎饼、啃窝窝头,晚上就住到老百姓家里。 胡宏常说“权力是党和人民的,不是用来谋私利的”,这话他真落到了实处。 江苏省委要给他晋级涨薪,他主动找到组织,恳切地说自己工资够用,把名额让给更需要的同志。 1972年在盐城当副书记时,当地流行“香烟一含,诸事可谈”“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歪风,他在会上把桌子一拍: “我们干的是革命事业,不管熟人生人,都得按党性、按政策来!” 1979年任江苏省委常务书记,出差调研死死守着“四菜一汤”的标准。 一次在宜兴检查工作,过去的下属、当时的副县长要送当地特产,他当场就婉拒了。 回程路上还反复叮嘱随行人员:“以后再遇到这种事,必须坚决拒收,绝不能借着我的名义收东西!” 胡宏把《胡氏宗谱家训》里“不能损他人而利己,不能违典律而贪利”的话,当成自己的党员准则,还给家里立下“三不”规矩: 不得用公车、不得打“公家”电话、不得要电影票和戏票。 他有五个孩子,四个下乡插队,一个当工人,没一个沾过他的光。 有次子女背着他用了公家电话,被他知道后,狠狠批评了一顿,子女找工作,他从不打招呼,还写信告诫:“不要养尊处优,不要有特权思想。” 1982年小女儿胡黎明写信抱怨基层生活苦,连过节都没气氛,他回信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只有战争,没有节日。” 在他的影响下,五个子女长大后,不管是当干部还是做企业,面对诱惑都能守住底线,清廉家风一直传了下去。 毛主席问那个“罱”字,压根不是考识字量,是给干部出了道“民心考题”。 这个字藏在田间地头里,藏在群众的生产生活里,不深入基层的人根本答不上来。 让他们去了解花果山,也不是聊神话,是提醒干部:管的地盘不仅要知人口、懂耕地,连山水人文都得门儿清,这才叫把工作做到家。 胡宏的故事更说明白了,好干部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熬”出来的,是在基层跟群众“混”出来的。 跟群众聊得多了,家长里短里就摸清了民生痛点;跟群众干得多了,田埂地头里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法子;跟群众走得近了,才会打心底里明白权力是老百姓给的,绝不能用来谋私。 不管时代怎么变,干部的根永远在群众里。 扎进群众堆里,才能知道群众要什么;站在群众立场上,才能把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干部的根在群众里,扎得深才能站得稳,行得正才能走得远。 【评论区聊聊】通过这段历史故事,你有何感悟? (信源:【警示教育】这位重庆走出的省委常务书记被称之为“后辈楷模”——上清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