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既然欧盟可以这样规定,中国也可以!从2027年2月18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

既然欧盟可以这样规定,中国也可以!从2027年2月18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手机,除非有极少数例外,否则都必须设计成让消费者自己能轻松拆装、更换电池。这意味着啥?意味着以后咱们自己就能给手机换电池,就像以前用诺基亚时那样,不用花大价钱的地去找官方售后!   欧盟这波操作直接戳中了咱老百姓的痛点,评论区里满是“早该这样”的呼声,毕竟谁没经历过电池衰减后,要么花几百块换原装电池,要么被迫换新机的无奈?   根据欧盟《新电池法》(EU)2023/1542,防水设备、医疗设备和数据敏感类产品可以豁免,既不影响特殊场景的产品功能,又守住了环保和消费者权益的核心。   更贴心的是,法规明确禁止厂商用软件设卡,哪怕换非原电池,也不能弹窗警告或限制功能,这才是真正把选择权还给用户。   说到技术,现在早不是诺基亚时代的水平了。爱尔兰初创公司Swippitt在CES 2025展会上推出的换电系统,套上特制手机壳插入换电中心,2秒钟就能自动换好电池,目前已经适配iPhone 14到16系列。   苹果自己也在憋大招,研发的电感应粘合剂脱粘技术,通过微弱电流就能让电池从底盘脱落,预计iPhone 17系列会全面推广。   国内厂商更不含糊,vivo的磁吸快拆技术10秒换电池还能达到IP68防水,OPPO的“双电池桥接”系统让续航提升40%,那些“可拆卸不防水”“影响轻薄”的借口,现在听着都像狡辩。   咱再看看国内的电子垃圾现状,真的到了不能忽视的地步。中国循环经济协会2025年9月的数据显示,国内年均产生废旧手机超4亿部,累计存量达40亿部,但正规渠道处理比例仅5%。   这些手机里,很多机身完好,就因为电池不能拆,最后只能变成电子垃圾。   对比一下家电行业,海尔推出的模块化冰箱,制冷、智能模块能自由更换,上市半年销量就增长35%,同样是消费产品,手机行业没道理守着“一体化”不放。   欧盟65%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比国内45%的水平高出不少,这背后就是政策对可回收设计的推动。   国内厂商会不会抵触这个政策?其实头部品牌早就开始布局了。华为、小米正联合电池企业研发长寿命可拆卸电池,荣耀、OPPO也推出了模块化维修服务,支持用户自主拆卸电池。   毕竟欧盟是全球重要市场,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大概率会推出全球统一设计的机型,到时候国内消费者自然能买到可换电池的手机。   而且第三方电池市场潜力巨大,2025年中国手机电池市场规模已达950亿元,要是可换电池普及,合规第三方电池的市场空间还会进一步扩大,形成良性竞争。   说到安全问题,很多人心里可能犯嘀咕,可拆卸电池会不会容易摔落或短路?其实相关的安全标准早就跟上了。   UL 4200A-2023标准对可拆卸电池的测试要求极其严格,要经过10次拆装循环、1.0米高度跌落测试、3次2-J冲击测试,还有挤压、扭矩等一系列考验,确保日常使用中的安全性。   国内方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的工作组,也把安全认证纳入了2026年要发布的可拆卸手机电池国际标准,安全这块完全不用操心。   现在街头的共享充电宝越来越多,武汉光谷甚至把共享充电宝箱装到了电杆上,每台每天平均借出5次,这说明大家出门还是离不开应急充电。   但共享充电宝租一天要30元封顶,长期用下来成本不低,而且还得找网点归还。   如果手机能换电池,再配合共享电池柜,就像宁德时代在青岛推的巧克力换电站那样,99秒就能换好,核心城区10分钟就能找到站点,这种“即换即走”的模式,比共享充电宝方便多了。   宁德时代的换电生态已经兼容20多款车型,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到手机领域。   有人说快充已经能解决续航问题,没必要搞可换电池。但快充再快也得等几十分钟,而且数码博主实测,经常用快充的电池衰减更快。   更重要的是,户外工作者、徒步爱好者这些人群,需要的是瞬间满血,一块备用电池就能解决的事,没必要背着沉重的充电宝。   83%的网友愿意为了可换电池牺牲一点轻薄度,62%的人期待这项功能回归,这说明用户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参数,而是实实在在的使用体验。   国内的政策也在一步步推进,工信部先从新能源公交、电动自行车的电池更换和回收入手,形成了“先交通工具、后消费电子”的递进逻辑。   随着2026年可拆卸手机电池国际标准的发布,2027年欧盟政策落地后,国内大概率会同步完善相关规则。   毕竟这既符合《“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又能让消费者受益,还能推动行业向绿色制造转型,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