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宣布了,11月19日,日本共同社汇总多方信源证实:日本政府已正式完成对美“爱国者”防空导弹的出口交付。 这次军贸并非寻常之举,而是自2014年日本武器出口政策逐步松动以来,首次实际对外输出“杀伤性成品”,标志着相关制度阀门正式转向开放。 要理解这事的分量,得先说说日本武器出口的 “紧箍咒”。过去几十年,日本的 “武器出口三原则” 基本把武器出口堵得严严实实,只有特殊情况能开例外。 直到 2014 年改成 “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才算开了个小口,但真正的突破在 2023 年 12 月 —— 日本政府修改规则,允许向制造许可证来源国出口防卫装备成品,这才给 “爱国者” 导弹的出口铺平了道路,而这次对美交付,就是新规落地后的首次实战。 这笔交易的起因和美国的库存危机直接挂钩。美国因为持续援助乌克兰,自家的拦截导弹储备早就告急,急着找盟友补缺口,日本就成了目标。 双方早在去年 7 月就签了合同,虽然具体出口数量没公开,但日本防卫省明确说了,这批导弹会交给部署在 “印太地区” 的美军使用,不会转给第三方。表面看是日本帮美国 “补货”,实则是借着这个机会,试探国际社会对其武器出口的反应。 日本国内对这事的态度分裂得很明显。政府和军工企业把这当成 “国防产业走出去” 的突破口,觉得终于能在国际军火市场分一杯羹。 但普通民众和不少专家却忧心忡忡,担心这样一步步松绑,会让日本被拖进更复杂的地区安全博弈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修改出口规则,是日本内阁和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直接拍板的,连国会讨论都没经过,推进速度快得反常。 国际社会的反应里,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早就提醒过,鉴于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日本的军事安全动向一直受亚洲邻国高度关注。 这次出口 “爱国者” 导弹,被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点出是 “危险信号”—— 原来的规则是 “基本不允许出口”,现在变成 “基本认可出口”。 这种自我松绑意味着日本无意再约束自己,未来可能会出口更多致命武器。从 11 月 13 号到 19 号,中方军方和多个官方账号密集发声,警告日本不要轻举妄动。 这事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显现。就在导弹交付消息曝光当天,日本债券招标遇冷,长端国债收益率飙升,日经指数已经连跌四天,日元也持续走弱,股债汇市场一片低迷。 旅游业的压力也跟着来,最近一周多家中国航空公司集中取消赴日机票,研究机构测算,这波冲击可能会拖累日本未来一年的 GDP。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其实都和中日关系紧张、日本军事政策转向的大背景绑在一起。 更值得警惕的是 “破窗效应” 的风险。有分析指出,要是这次出口没遭到强烈反对,日本很可能把 “爱国者” 导弹当成模板,推动武器出口常态化。要知道,日本的军工产能本就不弱,“爱国者” 导弹还是获得美国授权在本土生产的,一旦打开出口闸门,很可能成为区域军备竞赛的催化剂。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记者会上特意强调 “不会提供给第三国”,但明眼人都清楚,即便导弹不直接到乌克兰,填补美军库存本身就是对乌援助的间接支持。这场交易撕开的不仅是日本武器出口的口子,更是地区安全平衡的裂缝。 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任何单方面的军事扩张行为,都可能破坏现有的安全架构,最终损害所有国家的利益。这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信源:环球时报:《危险信号!日本首次出口 “爱国者” 导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