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科学解释不了!连人民日报都转发了!”11月16日,贵州黔东南,出生仅仅28天的

“科学解释不了!连人民日报都转发了!”11月16日,贵州黔东南,出生仅仅28天的宝宝,竟然能听懂“敬礼”指令!网友:有没有一种可能,曾经那些英雄已经陆续回来了! 苗寨的吊脚楼依山傍水,11月的阳光穿过薄雾,给王家的木窗棂镀上一层金边。 屋里,4.2公斤的小家伙正躺在铺着花布的竹编摇篮里,小脸红扑扑的像熟透的水蜜桃,睫毛长而软,随着呼吸轻轻颤动。 “敬礼!”爷爷粗粝的手掌刚落定,摇篮里的小拳头突然颤巍巍地抬了起来,越过眉眼,停在额头边,五指还下意识地往一起拢——这个动作,在家人连续三次指令下,分毫不差地重复了三次。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手册里写得明明白白:新生儿1个月内的神经反射多是本能,比如吮吸、抓握;要理解“敬礼”这种带有社会意义的指令,至少需要18个月的认知发育。 可视频里的宝宝,连翻身都还不会,却能精准捕捉声音信号,做出目标动作,这让不少专家犯了难——是医学教科书漏了什么,还是这个小生命藏着特别的密码? “有没有可能,是英雄回来了?”这条评论在网上迅速传开,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黔东南的土地上,从不缺英雄的故事。剑河县志记载,1934年红军过苗寨时,有17名苗族青年跟着队伍走了,再没回来;抗美援朝战场上,黔东南籍战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2岁。 半年前,河南周口也有个相似的故事:3个月大的宝宝听到《志愿军战歌》就不哭,小手还跟着节奏挥动。 当时网友就说“是英雄听到熟悉的旋律了”,而这次贵州宝宝的“敬礼”,动作里带着更清晰的指向性——那是军人最标志性的姿势,比单纯的挥手更让人心里一震。 有专家说“可能是惊跳反射”,可惊跳反射是双臂猛地伸直又收回,像受惊的小鸟;这个宝宝是稳稳举到额头,动作慢却坚定,完全不是一回事。 还有人说“条件反射”,可形成稳定的条件反射需要成百上千次重复刺激,宝宝才28天,家人说“就是逗着玩喊了几声”,哪来那么多训练? 视频没加任何特效,妈妈的笑声、爷爷的咳嗽声都清清楚楚,宝宝举着小拳头时,眼睛还好奇地盯着爷爷的脸,像在确认“这样对不对”。 没有摆拍,没有剧本,就是普通农家一个再日常不过的午后,却因为那个小小的敬礼动作,让无数人红了眼眶——或许,那些没能老去的英雄,真的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了,回到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成了被捧在手心里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