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当年中国入世最大的障碍是美国,可最终美国还是同意了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为什么?江同

当年中国入世最大的障碍是美国,可最终美国还是同意了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为什么?江同志说,美国最终和我们达成协议,并不是突发善心。一方面我们的实力摆在那里,他们不让我们加入也不行。另一方面,美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我们千万不能太天真。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漫长谈判中,美国一直是最主要的绊脚石。中美双方进行了多达25次的磋商,然而,在经过长达15年的僵持之后,美国最终还是同意了中国加入WTO。 美国的态度转变,首先绕不开中国当时实打实的经济实力。1978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才 206 亿美元,世界排名第 29 位,可到 2000 年谈判收尾时,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 4743 亿美元,22 年间增长了 22 倍。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当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在华零部件采购额突破 10 亿美元,沃尔玛刚进入中国就尝到了甜头,这些美国巨头纷纷给政府施压,毕竟谁也不想错过这个拥有 12 亿人口的大市场。 江同志提出的谈判原则说得很明白,“世界贸易组织也需要中国”,这可不是空话,没有中国参与的全球贸易体系,本身就是不完整的。 那些年美国对中国设置的障碍有多苛刻,现在回头看仍让人咋舌。在农产品领域,美国要求中国开放小麦、柑橘等 10 大类产品市场,甚至细化到具体关税税率。 在知识产权方面,要求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每年还要向美国提交报告;服务贸易领域更是要求全面开放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 1999 年 4 月,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带着 400 多页的清单来华谈判,双方连续谈了 6 天 6 夜,好几次都陷入僵局。但中国的底线始终没松,比如坚持 “发展中国家” 定位,这直接关系到关税减让幅度和过渡期长短,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让美国意识到硬压是行不通的。 美国的战略考量,藏着更深的算计。当时正值 20 世纪 90 年代末,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元即将问世,日本经济也还保持着强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把中国纳入由美国主导的世贸体系,既能通过规则约束中国发展,又能借助中国市场拉动美国经济,还能在亚太地区形成新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美国希望通过经济接触影响中国,这种 “以商促变” 的思路,在当时的美国政府内部很有市场。就像江同志提醒的那样,“美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他们的每一步决策,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谈判最后阶段的波折,更能看出美国的真实心态。1999 年 5 月,中美谈判因意外中断,美国国内的农场主、零售商们急得跳脚,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直接发表声明,称 “中断谈判是美国的巨大损失”。 当年 11 月,巴尔舍夫斯基再次来华,这次谈判氛围明显缓和,双方在 25 日凌晨终于签署协议。协议签订当天,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 1.5%,那些押注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率先给出了积极反应。 中国入世后的发展,更印证了当时实力与策略结合的重要性。到 2012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已达到 38671 亿美元,比 1978 年增长 186 倍,成为货物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 而美国也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2001 年到 2010 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了 362%,远高于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速。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美国不愿意被隔绝于一个快速发展、充满市场潜力的中国之外,在漫天要价之下美国最终同意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江同志那句 “我们千万不能太天真”,至今仍有深刻意义。美国的同意从来不是施舍,而是基于实力的利益交换,更是全球格局下的战略选择。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明白,在国际舞台上,实力永远是说话的底气,而清醒的认知,则是行走世界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