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便损失11位大将,光看名单就知道他输得有多惨 建兴六年的秋风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便损失11位大将,光看名单就知道他输得有多惨 建兴六年的秋风,比往年更冷些。五十八岁的诸葛亮站在汉中城头,望着败退的蜀军,手里攥着《出师表》的残卷。 三个月前,他正是捧着这份表文,哭着对刘禅说 "臣当鞠躬尽瘁"。谁能想到,第一次北伐的锣鼓刚响,就被街亭的败局砸得粉碎,更让他痛心的,是那张写满鲜血的名单。 "丞相可知,谡昨夜梦见先帝执剑而立?" 临刑前的马谡,血书里浸透悔恨。这个被诸葛亮当作儿子培养的 "马氏五常",曾在平南中时献 "攻心为上" 之计,却在街亭犯下兵家大忌。 副将王平跪劝:"南山无水,敌若断汲,三万儿郎如何活命?" 马谡不听,非要学韩信 "背水一战",结果被张郃围山断水,蜀军渴死大半。当残兵逃回大营,诸葛亮颤抖着翻开军报:街亭失守,马谡逃亡,张休、李盛弃军而逃。 "斩!" 中军帐里的哭喊声,惊飞了檐上寒鸦。这三人的头颅落地时,汉中的老卒抹着泪说:"马谡的扇子,还是丞相去年送的生日礼物啊。" 更残酷的是,这三颗人头,只是悲剧的开端。 赵云的葬礼上,诸葛亮抚着染血的银枪,想起箕谷的黄昏。七十岁的老将军带着五千疑兵,硬生生拖住曹真十万大军,撤退时亲自断后,枪挑魏军三员大将。" 子龙浑身是伤,却把最后一口水留给伤兵。" 副将邓芝的哭诉,让满朝文武泣不成声。 谁能想到,这位长坂坡单骑救主的虎将,没死在冲锋的路上,却因断后染病,三个月后在汉中病逝。临终前,他攥着诸葛亮的手呢喃:"北伐... 还能再来吗?" 比赵云更悲壮的,是阳群、阎芝这些名字。阳群本是刘璋旧部,诸葛亮三擒三纵才收服的 "川中刀王",战死时手里还攥着半截蜀军军旗。 阎芝做了二十年巴西太守,夷陵之战时曾率五千子弟兵救刘备,这次北伐主动请战当先锋,尸体被找到时,怀里还揣着给老母亲的家书。这些在《三国志》里只有寥寥数笔的将领,却是蜀汉最珍贵的 "四方精锐"。 《后出师表》里那句 "丧赵云、阳群、马玉等十一人,曲长屯将七十余,突将无前千余人",字字滴血。要知道,当时蜀汉全国兵力不过十二万,这次北伐就折了精锐近万。 更致命的是人才断层:马玉是马超的堂弟,本可接任西凉骑兵统帅;丁立、白寿是荆州派新生代,夷陵之战后好不容易攒下的 "种子将领";刘郃、邓铜这些川中老将一死,蜀军连熟悉地形的向导都难找了。 汉中的老卒回忆:"以前打仗,将军们骑着高头大马,现在连廖化这样的老兵都要当先锋。" 诸葛亮在丞相府的地图前枯坐整夜,终于明白刘备临终的叹息:"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他更痛心的是,这十一个名字背后,是蜀汉二十年攒下的家底 —— 赵云的枪、阳群的刀、阎芝的家书,都随着街亭的败局,永远埋在了陇右的黄土里。 败退汉中的那个夜晚,诸葛亮翻开军籍册,发现三十岁以下的将领只剩姜维一人。他想起《出师表》里写的 "益州疲弊",如今看来,不仅是土地贫瘠,更是人才凋零。 那些在北伐中死去的将领,大多来自荆州和东州士族 —— 刘备入蜀时的核心班底,如今死的死、老的老,剩下的巴蜀士族冷眼旁观:"你们外来人折腾,关我们何事?" 二十三年后,邓艾偷渡阴平,成都城头升起白旗时,谯周劝降的理由刺痛人心:"蜀中无将,拿什么守?" 这时人们才想起,建兴六年的那个秋天,诸葛亮不仅输掉了北伐,更输掉了蜀汉的未来。 十一位大将的鲜血,终究没能染红汉室的旗帜,却在历史的长卷上,写下了 "鞠躬尽瘁" 的血色注脚。 如今站在汉中古战场,仿佛还能听见两千年前的哭声。那不是为某场战役的失败,而是为一群理想主义者的落幕。 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在命运的拐点,被一个错误的决定,碾碎了所有的希望。这或许就是历史最残酷的真相:有时候,输掉的不是战争,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