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开国大校姚天成评价侵华日军:作战效能是苏军的2倍,国军的100倍! 1930年出生的姚天成,17岁就扛起了枪,在41次出生入死的战斗里两立一等功,“战斗英雄”“人民功臣”的称号背后,是满身硝烟与刻骨的战场记忆。 退役后的他,在教育岗位上坚守20余年,省吃俭用把微薄工资都花在了25名困难学生身上,还主动捐资2000元修建校园设施,一辈子都在践行着军人的担当与奉献。 1990年深秋,儿子和他闲聊,提起有人说“抗战期间新四军就没有怎么与日军作战”的说法,这位沉默多年的老战士打开了话匣子。 姚天成所在的新四军四支队,在全军四个支队里装备算是拔尖的,可即便如此,部队里连一门炮兵都没有,重机枪更是稀罕物。 反观日军,装备水平远超我军,火力压制能力不是当时的新四军能比的。 但装备差距没挡住战士们的抗日决心,新四军与日军的第一仗蒋家河口战斗,就是他们四支队打响的。 当时60余名日军守备部队乘坐两艘汽艇从巢湖开来,姚天成和战友们隐蔽设伏,瞅准时机突然袭击,一举毙伤日军40余人。 后来二支队粟裕指挥的苇岗战斗,也以歼敌40余人的战绩告捷,这些战斗虽规模不大,却实打实打破了“新四军不抗日”的谎言。 从1938年到1939年,仅姚天成所在的四支队,就与日军作战近百次,毙伤日军千余人,还活捉了9个俘虏。 要知道平型关战斗中我军都没能抓到日军俘虏,这样的战绩足以证明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坚守与付出。 说起和日军作战的难度,姚天成的评价格外真切:新四军跟日军作战,比打国民党军队难上一百倍。 现在很多人觉得日军厉害是因为“武士道精神”,觉得他们擅长肉搏拼刺刀,其实这都是被解放后的文艺作品影响了。 在姚天成眼里,日军真正的威胁是“高效作战”——同样数量的火器发射,他们能给对手造成更大杀伤。 1945年秋到1946年春,他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警卫团工作时,曾和苏联军队配合作战剿匪。 苏军的火力堪称凶猛,一个加强营就装备着10门山炮和野炮,3到5挺重机枪,每个班都有轻机枪和2支自动步枪,单位时间火力输出起码是当时我军一个营的10倍以上。 可就算火力这么强,苏军同等火力下的杀伤效果远不及日军。 日军没有自动步枪,连属重机枪也稀缺,火器发射速度不算快。 但姚天成粗略估计,苏军100发子弹能杀伤5名敌军,日军100发子弹就能杀伤10到20名敌军,作战效率足足是苏军的2倍以上。 日军的高效作战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他们的士兵个人训练扎实,射击精准度极高,就算是掷弹筒这种不需要设定射击诸元的简易武器,日本兵也能打得又快又准。 加上“武士道精神”带来的顽强斗志,能给对手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战场协同配合堪称一流。 1938年秋,姚天成所在的部队在安庆到合肥的公路上伏击日军车队,起初打得很顺利,可日军救援部队迅速赶到,只能被迫提前结束战斗。 这种快速响应、密切配合的能力,是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远远比不上的。 解放战争时期,姚天成曾带领部队阻击国民党“王牌军”新一军,对方装备精良、火力密集,兵力还是我军的两倍,可最终还是姚天成的部队取得了胜利。 通过望远镜观察,新一军的射击精度和技战术动作虽比普通国民党部队强,但比起日军差得远,就算我军战士隐蔽做得不够好,新一军的密集火力也很难造成有效杀伤。 而抗战初期面对日军,身经百战的老红军战士稍不留意就会中弹,这就是作战效率的巨大差距。 面对装备和作战效率都占优的日军,新四军没有硬拼,而是靠着不断总结经验找到了解决办法。 日军对华侵略兵力严重不足,大规模战役后转入常规占领,兵力分散到一个中队甚至一个小队守卫一座县城,这就给了新四军可乘之机。 日军的火力配备也随部队规模递减,大队有“九二”式步兵炮,中队最多只有六零迫击炮,到了小队就只剩掷弹筒,火力大幅削弱。 1938到1939年间,姚天成参加的对日作战,大多是针对日军中队以下单位,有效避开了对方重火力压制。 新四军还专找孤立无援的日军下手,以极大的突然性发起袭击,快速穿插分割,不让日军形成交叉火力和步炮配合。 这种战术智慧,离不开我军善于总结的优良传统,高敬亭的“四打四不打”、林彪的“三点一面”“三三制”等,都是从实战中提炼的制胜法宝。 真正的军人,只有认识敌人,尊重敌人,才有可能战胜敌人。 姚天成没有神化日军,也没有贬低对手,而是基于亲身经历,精准剖析日军的优势与弱点,这种清醒的认知正是我军以弱胜强的关键。 勇敢从不是鲁莽的代名词,真正的勇敢是看清对手的强大后,依然能保持冷静、找准方法,在绝境中开辟生路。 【评论区聊聊】什么才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关键? (信源:看看我军抗日老战士怎样对付日军的“高效作战”——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