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国真的“缺”这50万吨泰国大米吗?很多人以为这是一次“常规采购”,错了!真相是

中国真的“缺”这50万吨泰国大米吗?很多人以为这是一次“常规采购”,错了!真相是,这是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首次访华”的“政治献礼”,而北京则用“钢铁订单”完成了“政治回礼”。 真正的关键在于这次采购和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首次访华的时间高度契合,2025年恰逢中泰建交50周年,而哇集拉隆功国王自2016年即位以来,这是第一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泰国历史上国王首次访华,这样的历史性时刻,自然需要一份有分量的“见面礼”来见证,50万吨泰国大米恰好承载了这份寓意。   先说说中国到底缺不缺米,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稻谷产量已经连续14年超过2亿吨,2024年光是稻谷产量就有2.0753亿吨,按出米率折算下来,相当于近3亿吨大米,而2024年全年进口大米才166万吨,50万吨还不到去年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甚至连国内一年稻谷产量的零头都算不上。   2025年前8个月中国进口大米204万吨,全年供需整体宽松,库存充裕到足以应对各种情况,根本不需要为了填补缺口专门在这个时间点大规模采购泰国大米。   全球粮食市场也很乐观,FAO预测2025年全球大米产量将达到5.515亿吨的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供应充足,完全不存在抢粮的必要。   再看泰国这边,大米一直是他们的拳头产品,一半以上的农业人口依赖水稻种植收入,每年平均出口大米超过800万吨,但2024年对华出口只有47万吨,这次一下子拿出50万吨,相当于把去年对华全年出口量都超了,这显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   泰国早就想扩大对华大米市场份额,之前还专门在中国注册了“HomMali”商标,搞了茉莉香米的认证,在抖音、微信上做推广,就是希望多卖些大米到中国。   而国王首次访华这个节点,正好给了双方一个契机,把这种经贸诉求包装成有温度的政治献礼,既给足了两国面子,又能实实在在推进合作。   要知道中泰友好早有渊源,明清时期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互通有无,泰国商人把大米运到中国,再把中国的瓷器、丝绸运回国内,还会用中国石雕当压舱石平衡船体,如今大王宫里还摆着那些刻着“广东制造”的石雕,这次的大米采购不过是这种千年友好的现代延续。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国的回礼,钢铁订单选得恰到好处。   泰国正在推进大量基建项目,中泰铁路一期工程曼谷至呵叻段加速推进,还有不少工厂厂房和政府项目需要钢铁供应,而中国恰恰是钢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找钢集团早在2016年就进入泰国市场,专门给当地的铁路、厂房提供钢铁供应链服务,这次的钢铁订单正好对接了泰国的刚需。   这就像亲戚串门,对方带了自家最拿得出手的特产,主人家自然要回赠对方用得上的好物,既体面又实用。   这种“特产换刚需”的模式在外交场合并不少见,之前秘鲁总统访华时,就是带着蓝莓、葡萄等农产品,换回了中国在新能源、通讯技术领域的合作,中泰这次不过是延续了这种务实又默契的互动。   而且从双边贸易的整体情况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中泰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8204.75亿元,同比增长18%,中国连续12年是泰国最大贸易伙伴,50万吨大米的价值在庞大的贸易额里占比不高,却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   泰国大米对华出口之前一直面临印度、越南的竞争,价格上也没太多优势,2024年还出现了15%的下滑,这次借着国王访华的契机,一下子打开了更大的中国市场,对泰国农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中国通过钢铁订单,进一步巩固了在泰国基建领域的合作,中老泰班列已经开始固定频率开行,钢铁供应正好能跟上这些互联互通项目的推进节奏。   泰国国王带着自家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来访,中国用对方急需的钢铁订单回应,既符合两国的产业优势,又深化了“中泰一家亲”的友好氛围,这种心照不宣的互动,远比单纯的买卖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