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的一段话:“人一定要大量频繁的说话,有机会就多说,没机会就自言自语跟自己说。话说多了,思维清晰了,人更自信了,连运气都能变得更好了;人要是一天到晚不说话,时间久了,语言能力会倒退,情绪也没个出口,胡思乱想就会越来越多。说白了,不愿意表达,就是在压抑自己的生命力。” 被公司裁员的那天,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三天。 第四天清晨,我看着镜中憔悴的自己,突然开始说话:"从今天起,你要重新开始。" 这个习惯,改变了我的人生。 失业前,我是个沉默的会计。每天对着数字说话,回家后对着电视发呆。妻子说我像个"会呼吸的家具",连吵架都懒得回应。 失业后,情况更糟。我开始害怕接电话,回避所有社交。有次在超市遇见前同事,我竟紧张得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转变始于一个雨天。我在图书馆角落自言自语:"这本《活着》真厚啊..." "但值得一读。"一个温和的声音接话。 是位银发老人,"我看你经常来这里,却从不和人交谈。" 他教我第一个练习:每天对着镜子说一百句话。 最初很笨拙。"今天...天气不错...我吃了面包..."像牙牙学语的孩子。但慢慢地,话语变得流畅。 我描述窗外的梧桐树,回忆童年的趣事,甚至给自己讲笑话。 妻子发现后很担心:"你在和谁说话?" "和自己。"我说,"总得有个听众。" 一个月后,我去面试。当面试官问及空窗期,我流畅地说:"这段时间我在重新学习说话。" 出乎意料,他们被我的真诚打动。 工作后,我坚持"多说"原则: 会议中主动发言; 午休时与同事聊天; 下班后给妻子讲公司趣事。 最明显的是思维变得清晰。 以前模糊的想法,通过言语的梳理变得有条理。上周提出的方案,让总监刮目相看:"你的逻辑很清晰。" 自信也随之增长。 从躲在角落到主动主持部门会议,从回避目光到坦然对视。 上个月,我在电梯里遇到CEO。 自然地聊起最近的行业动态,他邀请我参加重要项目。昨天,这个项目获得了总部嘉奖。 妻子笑着说:"你现在像个发光体。" 是啊,当生命能量流动起来,连运气都会改变。 今天,我在员工分享会上演讲。 看着台下专注的眼神,想起那个在图书馆结巴的自己。 "表达不是技巧,"我说,"是生命的绽放。就像花儿不会沉默地开放,我们也不该沉默地生活。" 言语是思维的梳子,是情绪的出口,更是生命能量的通道。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启迪智慧,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思想,都是在用言语激活生命。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而言语,正是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当我们沉默时,不仅压抑了表达,更是在扼杀思维的活力。 《诗经》云:"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敢于表达,才能促进交流与成长。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用"炉边谈话"抚慰国民,马云用激情演讲激励团队,都证明了言语的力量。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要因为它发生过而微笑。" 同样,不要因为害怕说错而沉默,要因为能够表达而感恩。每一次开口,都是在为生命注入活力。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语言就是力量。"让我们勇敢地说话,频繁地表达,在言语中找到自信,在交流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因为沉默不是金,而是蒙尘的宝石;表达不是炫耀,而是生命的必然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