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说:“远离垃圾的人。不要和攻击你的人,不喜欢你的人,骂你的人、

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说:“远离垃圾的人。不要和攻击你的人,不喜欢你的人,骂你的人、侮辱的人待在一起,别和那些说你丑、傻、笨、总让你生气的人、说你不行的人在一起。因为这样的人非蠢即坏,要么没有修养,要么没有智慧。” 我曾以为,“好人缘”就是被所有人喜欢。为此,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块柔软的海绵,不断吸收着来自周遭的负面情绪和言语,直到自身沉重不堪,几近窒息。 办公室里最让我恐惧的,是坐在斜对面的林姐。 她似乎总能用最“亲切”的语气,说出最刺人的话。 “小杨,今天这裙子颜色衬得你脸色好黄呀”,“年轻人,这报表做得……哎,我说实话你别介意,效率太低了”,“听说你男朋友是送外卖的?也挺好,踏实”。 每次交谈结束,我都感觉自己像被细细地筛过一遍,只剩下满身的窟窿和低落的价值感。 可我从不反驳,只是努力挤出更尴尬的笑容,仿佛默认了这些评价。 我的微信里,有一个名为“老友记”的群。 里面有一位自封“人生导师”的男同学,但凡我分享旅行照片,他必评论“真羡慕,财务自由了就是不一样”;我偶尔发点读书心得,他立马跟上“又开始喝心灵鸡汤了”。 这些话语像细小的荆棘,扎在心头,不致命,却持续不断地带来烦扰。 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敏感、太玻璃心? 转变始于一个周末。我因急性肠胃炎住院,虚弱地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病房窗外的照片。 林姐的评论赫然在目:“年纪轻轻身体就这么差,以后可怎么办哦。” 而那位“人生导师”则留言:“早就跟你说要养生,不听老人言。” 那一刻,躺在病床上的我,看着手机屏幕,没有像往常一样感到委屈和自责,一股清晰的、冰冷的愤怒涌了上来:我为什么要允许这些人,在我最脆弱的时候,继续向我投掷语言的垃圾? 出院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设置了朋友圈对林姐和那位男同学不可见。 第二步,当林姐再次在办公室“点评”我的新发型时,我没有笑,只是平静地看着她说:“林姐,我对我的发型很满意,不劳您费心了。” 她愣住了,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讪讪地转回了座位。 那一刻,办公室里仿佛有一根一直紧绷的弦,“啪”地一声断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松弛感。 我并没有变得孤僻。我只是开始有选择地投入我的时间和情感。 我退出了那个吵闹的“老友记”,却和另外两个总能彼此鼓励、分享真实快乐的朋友建了一个小群。 我减少了无意义的公司聚餐,转而报名了一个周末的油画班。 在那里,没有人关心我报表做得快慢,只会在调色时真诚地说一句:“你这个蓝色用得很漂亮。” 如今,我的世界清静了许多。 我惊讶地发现,当我主动过滤掉那些“垃圾”的声音后,我的睡眠变好了,眉头不自觉紧锁的时刻变少了,甚至走在路上,脚步都变得轻快。 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些持续不断的否定和打击,是如此沉重的一种能量消耗。 远离他们,并非怯懦,而是我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的一场必要的“环保”。 人际关系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质量。 那些习惯性攻击、贬低、否定他人的人,无论其动机是源于内心的匮乏、修养的缺失,还是单纯的刻薄,其本质都是一种“精神污染”。 长期暴露在这种污染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怀疑,内在能量被持续消耗,快乐和创造力都会随之枯萎。 远离“垃圾人”,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对自我生命的负责。 这需要我们具备识别的眼光,更需要拥有果断切割的勇气。 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变得孤高傲世,而是要建立清晰的人际边界,像守护一座花园一样,守护自己的内心世界,只允许阳光、雨露和滋养的养分进入。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关于社交有一个著名的“豪猪比喻”:“一群豪猪在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它们的刺开始互相扎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 可是寒冷又把它们聚在一起,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 最后,经过几次聚散,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 过近的距离会彼此伤害,明智的选择是保持一个“既能彼此温暖,又不互相刺伤”的适当距离。 学会筛选我们的环境,主动靠近那些能给予我们善意、鼓励和建设性意见的人,果断远离那些只会散发负面能量的人,这是我们能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所做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