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非常通透的话:“好事,坏事,终成往事。山一程,水一程,山水一程。世间一切,除了生死,再无大事。时间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别等什么来日方长,珍惜身边人,眼中景,碗中餐。” 母亲去世后的第七天,我在她衣柜深处发现一个铁盒,里面整齐叠着三十六本台历,从1985年到2020年,每一页都写着简单的字迹:"今日包饺子""儿子回家""栀子花开"。 父亲走的那年,我十六岁。母亲在葬礼后只说了一句:"日子还要过。"然后继续每天在台历上记录。我曾怨她冷漠,直到自己经历失去,才懂那种平静背后的坚韧,不是不痛,是知道生活从不为任何人停留。 离婚那天,我抱着母亲痛哭。她煮了碗阳春面,说:"吃吧,天塌不下来。"第二天,她的台历上照常写着:"卖豆腐,修纱窗。"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成了我最坚实的依靠。 去年秋天,母亲住院。我在病房陪夜,她突然说:"想去香山看红叶。"我们连夜出发,轮椅推上香炉峰时,朝阳正好。那是她最后一次在台历上写字:"与儿看日出。" 现在我才明白,她不是在记录生活,是在教我一个道理:无论经历什么,碗里的饭要按时吃,窗台上的花要按时浇。 整理遗物时,我发现2020年的台历停在3月15日,后面全是空白。邻居说疫情后母亲身体就不好了,可她从未告诉我。最后一页写着:"米缸满,煤气足,儿安好。" 原来她最在意的,从来不是生死大事,而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今我也开始写台历。不再写宏伟目标,只记眼前时光:"今日雨大,撑伞接妻下班""邻居赠青梅,泡酒三坛""黄昏与犬散步,见晚霞"。 妻子笑我活成了母亲的样子。我说不是活成谁,是终于学会了生活。 上周整理旧物,外甥女指着母亲的照片问:"姨婆是个怎样的人?" 我翻开那些台历:"她是个认真吃饭、按时睡觉、永远记得给花浇水的人。" 外甥女似懂非懂。但我知道,总有一天她会明白,能把每个寻常日子过好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今夜月光如水,我在台历上写下:"读诗三首,煮茶一壶,猫卧膝头。" 忽然想起木心的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其实不是从前慢,是我们现在太快,快得忘了碗中的饭香,眼中的星光。 母亲用三十六本台历告诉我:时间从不说谎,它带走一切,也成全一切。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在它经过时,认真吃每一顿饭,真心爱每一个人,好好看每一处风景。 就像此刻,茶香氤氲中,我忽然听见母亲的声音:"趁热喝。" 《菜根谭》言:"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母亲用她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佛陀的教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感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时间如同流水,带走了岁月,却留下了智慧。庄子的"安时而处顺"告诉我们,顺应自然规律,珍惜当下时刻,才是人生真谛。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我们都是时空中的旅人,能把握的唯有眼前这一刻。正如陶渊明所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此时得到最好的印证,知道要珍惜当下,更要付诸行动。泰戈尔的诗句更是直指核心:"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这些智慧都指向同一个真理:生命不在别处,就在此刻碗中的饭,眼中的景,身边的人。当我们能够如《中庸》所说"致中和",在每一个当下找到平衡,便达到了最高的生活智慧,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安住当下,寂静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