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果不其然。 日本在1977年突然宣布了,把包括大隅海峡在内的五条海峡的领海宽

果不其然。 日本在1977年突然宣布了,把包括大隅海峡在内的五条海峡的领海宽度压到3海里,留下中间航道为国际水域。 大隅海峡最窄不足24海里,按12海里本可合拢成内海。日本当年自减到3海里,等于把门敞开,这就是今天局面的起点。 当时考虑很直接:让美国第七舰队进出更顺,减少绕行,同时避免触碰国内“不携核”的红线。但按联合国海洋法,开放航道的海峡对军舰适用过境或无害通行,不需要事先许可。 现实画面清清楚楚:日本防卫省历年通报里,中国海军编队多次经大隅、津轻、宗谷等海峡穿行,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成列通过,航迹和时间都有记录。 对比看,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同样利用宗谷、对马东西水道进出鄂霍次克。日本只能跟踪、记录、发布信息,依规则放行,法律上没有阻拦空间。 日方的处置流程基本固定:P-1巡逻机升空,护卫舰保持距离伴随监视,通过无线电提醒遵守通行规范,全过程按国际惯例执行。 问题也跟着浮出水面:把五条海峡做成公共通道,意味着近海交通更繁忙,预警和反应时间被压短,海空力量值班和调度压力加大。 法理上若尝试选择性限制,他国可以援引海峡通行规则反驳。一旦升级到强制措施,成本和风险都会上升,程序也容易被外界审视。 国内话语与外部行动形成对照:日本在他海域强调航行自由,他国在日本近海按规则通行,双方都拿公开信息说话,这种镜像关系更难自我例外。 装备层面也在变化:近年来出现在这些海峡的中国大型驱逐舰和综合补给舰续航更长、编队更规范,监视环节被迫升级到全天候、全要素。 日本也在补强工具,P-1机队扩充、新雷达站投用提高了识别效率。但在既有法律框架下,能做到“看得见、说得清”,不能随意干预。 这套局面延续到今天,源头就是1977年的那纸规则。航道设为国际水域后,通行从来不是某一方的专属,谁都可以依规走。 结论很直接:路是自己当年铺的,如今就得按规则管理流量、降低风险。把近海管好,比临时加门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