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4年,刘彊请求辞去太子之位,光武帝刘秀十分不解:“朕倾尽心力培养你17年,你这是为何?”刘彊叩首决绝地说:“儿子愚钝,难以胜任储君之位,望父王另选贤能。”说罢,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要搞懂刘彊为什么宁死不当接班人,咱们必须得扒一扒他爹刘秀的“情史”。 刘秀还是个草根创业者的时候,就立下了两个著名的人生目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看见没?阴丽华,是他刻在心里的“白月光”。 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刘秀跑到河北拉投资,最难的时候,碰到了手握十万重兵的真定王刘杨。刘杨说:“投资可以,娶我外甥女。” 这个外甥女,就是郭圣通。 刘秀一合计,为了江山,娶!于是,郭圣通带着十万兵马的“嫁妆”进了门。不久后,刘秀称帝,郭圣通当了皇后,她生的第一个儿子刘彊,顺理成章,成了大汉朝的皇太子。 刘彊这个太子位,是“政治联姻”的产物。他的身份,是维系他爹和河北势力的纽带。 可刘秀的心呢?他一统天下后,立马就把“白月光”阴丽华接进了宫。 一边是帮他打下江山的政治伙伴,一边是年少时的梦中情人。这道题,刘秀一开始还想“我全都要”,但感情的天平,早就失衡了。 刘彊当了17年太子,当得勤勤恳恳,没出过大错。但他的位置,稳吗? 一点也不稳。 他每天都在走钢丝。他越优秀,他爹刘秀可能越纠结。因为刘秀越看阴丽华的儿子刘阳,越喜欢。 史书记载,刘阳十岁就能通读《春秋》,聪明伶俐,关键是,他是“白月光”的儿子。 如果说这只是暗流涌动,那到了公元41年,刘秀终于撕掉了遮羞布。他下了一道诏书,废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 理由?“怀执怨怼,数违教令。” 翻译过来就是:她天天抱怨,不听话。 这一下,天塌了。 咱们站刘彊的角度想一想:你妈被废了。你爹的真爱成了新皇后。新皇后也有个极其出色的儿子。你这个“前皇后”的儿子,还占着太子这个坑,你觉得你能坐多久? 刘彊但凡读过几天史书,都知道“废后”的下一步,大概率就是“废太子”。他更知道,历史上那些被废的太子,有几个能落得好下场? 这时候,他那个太子老师郅恽给他指了条明路:你不如主动辞职,退位让贤。 刘彊一听,醍醐灌顶。与其等着被废,不如自己“躺平”!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刘彊的辞职,不是闹着玩的,他搞得声势浩大。他一次次上书,说自己德行不够,能力不行,弟弟刘阳才是最靓的仔,求父皇成全。 他不仅自己说,还发动叔叔伯伯们一起帮着说情。 这是什么操作?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 刘彊必须让全天下的人都看到:我,刘彊,对皇位没有半点留恋!我主动让出来的! 他这么做,有三个目的: 给亲爹台阶下:刘秀也尴尬,废了妈再废儿子,吃相太难看。现在儿子主动辞职,面子里子都有了。 给继母看:告诉新皇后阴丽华,阿姨你放心,我绝不跟你儿子抢。 给弟弟刘阳(刘庄)看:这是最关键的。他要向这个未来的皇帝表明,我这辈子都不会是你的威胁。 公元43年,刘秀“不得已”批准了。刘彊卸下太子印绶,改封为东海王。同年,刘阳被立为新太子,改名刘庄。 你以为故事到这就完了?更讽刺的还在后头。 刘秀大概是觉得对这个大儿子实在亏欠,心里过意不去。于是,他开始疯狂补偿刘彊。 他下令,刘彊这个东海国,“特许”使用天子才能用的仪仗。给他封的食邑,多达二十九县,比别的王爷多出一大截。 这是亲爹的爱吗?这是催命符! 刘彊拿到这些赏赐,估计魂都吓飞了。 你想啊,新太子刘庄在旁边看着呢:“我哥都退了,我爹还给他天子待遇?这是几个意思?是怕我将来弄死他,还是在暗示他随时可以回来?” 刘秀的“补偿”,等于又把刘彊架在火上烤。 刘彊能怎么办?他只能更加卑微。史书记载,他到了封地后,“小心谨慎,未尝有失”。 但这种精神压力太大了。他一边要防着新太子猜忌,一边又得接着亲爹那些“要命的赏赐”。 公元58年,刘秀去世的第二年,年仅34岁的刘彊,在东海封国郁郁而终。 刘彊死后,他的弟弟汉明帝刘庄,确实念着哥哥的好。他亲自去送葬,下令用亲王的最高规制厚葬。 最重要的是,汉明帝没有为难刘彊的后人。 刘彊的“东海王”爵位,一代代传了下去。他的子孙们牢记祖宗“低调保命”的遗训,安安分分,不惹事。 结果,东汉王朝那么多宗室王爷,在后来的党锢之祸、宦官之乱、黄巾起义中被灭门的数不胜数。唯独刘彊这一脉,奇迹般地延续到了东汉灭亡。 刘彊用他短暂的34年,演了一出“辞职保平安”的大戏。他放弃了天下,却给子孙后代换来了一条活路。 他是不是史上最憋屈的太子?也许是。但他绝对是那个时代,看得最明白的聪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