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56年冬的一天,南京上万群众自发涌上街头,三位开国上将和一位省委书记亲自抬棺

1956年冬的一天,南京上万群众自发涌上街头,三位开国上将和一位省委书记亲自抬棺,这场万人空巷的葬礼,送别的是一位49岁的女红军——邱一涵。   1956年11月的南京寒意渐浓,一场葬礼让这座城市沉浸在悲痛之中。   一位49岁的江苏省副职干部病逝,葬礼当天却出现了足以载入史册的庄重场面:   宋时轮、唐亮、钟期光三位开国上将,与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一同为逝者扶灵,数十位开国将军紧随其后,数千名群众自发沿街送行。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的评价为这场葬礼写下注解:“革命战争的烈火考验、锤炼了邱一涵一颗坚强妻子的心,一颗伟大母亲的心,一颗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心。”   这位让众多元勋躬身致敬的逝者,正是邱一涵。   1907年寒冬,邱一涵生于湖南平江一个红色家庭,父亲邱紫霞是平江早期共产党员,哥哥邱炳曾任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经济部长,后来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家人的革命信仰像种子,在她心中早早扎根。   1926年10月,在平江读书的邱一涵加入共青团,彼时哥哥已是共产党员,兄妹俩常深夜畅谈革命理想。   受此感召,她放弃学业返乡,1927年“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她临危受命担任平江县九区共青团区委书记和组织部长,顶着白色恐怖与“清乡”队殊死搏斗。   1928年3月,她参与平江二十万农民军扑城战斗,失利后又随父兄重建革命武装,在平山水铜鼓山一带转战。   1930年,23岁的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进步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邱一涵成为八万大军中仅有的32名女红军之一,为突破敌人封锁线,她创下八十公里的日行军纪录,双脚磨出血泡也不停歇。   在广西境内渡河时,敌机低空扫射投弹,身旁的战马被炸死,她被气浪掀翻在地,耳朵嗡嗡作响,侥幸逃过一劫。   她眼睛近视,行军中眼镜摔碎在石头上,根本无处配换;一只手患上无名肿毒,只能用绷带吊着。   即便如此,她仍紧抓着前面战友的行李或衣角,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队伍。   翻雪山时,刺骨寒风夹杂着积雪,受伤的战友唐亮体力不支,邱一涵坚决拒绝战友扶她上马,硬是把马让给了唐亮,自己拽着马尾巴,踩着没膝的积雪一步步往上爬。   新中国成立后,已是上将的唐亮总说:“没有她的马,我是过不了雪山的!”   过草地时,看到抬担架的民工饿得直打晃,她和女战友把仅剩的一团饭、一小把豆子全塞给民工,自己饿了就挖野草充饥,凭着这份坚韧,七天七夜走出了茫茫沼泽。   1929年5月,邱一涵在平江遇见中共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长袁国平,共同的理想让两人走到一起,结为革命伉俪。   婚后她随丈夫投身红军政工工作,后来担任中共湘赣省委妇女部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夫妇俩被派往新四军,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邱一涵任宣传科长、组织科长,并肩在抗日战场挥洒热血。   1941年皖南事变中,国民党顽固派重兵围剿,袁国平身先士卒指挥突围,不幸负伤。   战士们把他救下后继续撤退,途中再次遭遇敌人,为了不拖累战友,袁国平举枪自尽,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气节。   得知噩耗的邱一涵悲痛欲绝,可看着身边年轻的战士,她擦干眼泪说:“国平是为革命牺牲的,我不能倒下。”   后来她出任华中雪枫大学政治部主任,在战火中推行“教战结合”理念,弘扬“三八作风”,把课堂搬到训练场。   1946年11月,学校迁址山东莒南更名华东军政大学,她深入学员中间,为前线培养了大批指挥员和军事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邱一涵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纪委书记。   身居高位的她始终保持着革命本色,纪检工作中铁面无私,发现腐败问题绝不姑息;面对冤假错案,她亲自调研核实,力求实事求是还人清白。   长年的革命斗争和繁重工作拖垮了她的身体,1956年10月,她积劳成疾不幸病逝,1982年,江苏省民政厅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邱一涵能获开国将军扶灵、千人送行,根源在于功绩与人格的双重感召。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青年斗士,到长征中舍己为人的女战士,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政工骨干,她全程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更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党风建设殚精竭虑,功绩贯穿革命与建设全程。   而让马给战友、让粮给民工的无私,丧夫后坚守岗位的坚韧,纪检工作中不徇私情的刚正,更让她成为战友心中的榜样、群众眼中的公仆。 30年革命生涯中,无论是“马日事变”的白色恐怖,还是长征路上的生死考验,抑或是纪检工作中的阻力,她对党的信仰从未动摇。   革命年代舍己为战友群众,建国后身居高位仍朴素奉公,从未用职权谋私。   马尾巴上的脚印刻着信仰,纪检桌前的坚守写着忠诚,邱一涵用49载人生,把“共产党员”四个字烙进了山河大地。   ‌【评论区聊聊】向老红军邱一涵致敬! (信源:【党史课堂】红军女战士——邱一涵——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