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朝日新闻》突然公布了全国电话民调结果。 数据对着一个方向指示:高市早苗内阁的支持面不降反升,同时,美方在X上提到台海和平稳定,这两条线叠加,日本在安保议题上大概率会加快动作。 该报称,支持率为69%,比10月内阁成立时的68%还高;不支持率从19%降到17%。同一份调查里,公众对“高物价”应对的肯定达到44%。这种情绪变化,直接影响后续预算与项目推进的阻力大小。 项目层面,日本在2023年决定向美方采购约400枚“战斧”巡航导弹,最快自2025年起交付;同时推动12式导弹远程化升级,目标在本十年中段形成批量装备。民意的持续支持,会让流程更顺。 对照外部动向,横须贺母港的“乔治·华盛顿”号在2024年回到日本执行部署,这是西太海面上的可见增量。常态化靠泊与联合演训,把情报、补给、指挥等环节打通。 舰载机方向,“出云”“加贺”改装在推进,2021年已完成与美军F-35B的起降验证。公开信息显示,日本计划引进42架F-35B。甲板加固、舰上配套工程分批实施,重心是尽快形成可用能力。 空海联动方面,南西诸岛方向的远海远岸训练频次在上升,油弹补给和机场保障成为关键环节。相比之下,部分欧洲海空力量的转场半径与补给深度受限,节奏明显偏慢。 台海周边张力并非今天才出现。据媒体报道,2024年曾组织“联合利剑—2024A”演训,海空兵力成体系出动,这对信息链路与实战处置能力是有效检验。 把视角回到日本,高支持率并不会自动变成产能。舰艇入坞、雷达与电子系统升级、飞行员改装训练,都要按年排产。有分析认为,财务约束和人手结构会成为掣肘。 美方驻日大使在X上强调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这类表述与七国伙伴的常见表述基本一致,核心是传递清晰信号,降低外界误判。 对周边安全环境的直接影响,是海空活动的密度、持续性和透明度都会提高,信息对抗的门槛随之上扬,指挥链路必须更稳,前沿保障更细。 接下来几个月,可重点观察三处动向:一是“战斧”到货与部队接装节点;二是“加贺”改装进度与F-35B联训安排;三是横须贺航母打击群的巡航轨迹与伴随编队。 从民调到港口,再到训练场,关键信息已经清楚公开,各方按既定节奏推进,时间表越来越紧。 立场很简单:台海越稳,周边越安全。口号不管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手里的准备和可验证的行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