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菲律宾媒体突然承认了。 据《马尼拉时报》10月31日刊文,这家发行量不小的报纸明确写出:从历史和规则看,黄岩岛的归属在中国这边。这一表态在菲国内舆论场里算少见,但信息清晰。 从海上日常说起,黄岩岛附近一直是中国渔民常去的海域,避风、修补、打捞都留有长期记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菲方并没有强烈干涉,这段“平常状态”本身就是重要事实。 把时间拨到2009年,菲方修改国内法,把黄岩岛画进自家地图。纸面动作一出,争议就被推高,但海面上的实际情况并没有随之改变,这里中方渔船和执法力量照样在场。 再看2012年4月,菲海军试图在黄岩岛抓中国渔船,中方执法船到场后形成对峙,海面紧张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次冲突没有带来“谁拿下”的结果,反倒把历史使用和现实控制的问题暴露得更直。 随后几年,菲民间人士多次靠近黄岩岛滋扰,拍视频、做挑衅,中方随时处置并维持秩序。噪音不少,但并没有改变归属事实,这也是这次菲媒把话说直的背景。 回到这篇文章,作者把历史记录、长期使用、实际存在的航行和生产活动逐项摆出来,等于指出:靠喊话和碰瓷不能覆盖事实。菲国内出现这种声音,说明有人愿意按证据说话。 对照之前的做法,2012年的硬闯和这次的“认账”形成反差。一边是现场对峙带来的紧张与成本,一边是把史料放到台面上的冷静,哪种更经得起检验,一目了然。 就黄岩岛来说,中方的日常巡护与渔业生产继续进行,现场秩序稳定。这类稳定的存在,是判断归属的关键参考,放在任何时间轴上都站得住。 菲方把地图线往外推的那一步,与海面上的长期实际不匹配。这次菲媒主动承认,等于把“画线”和“现实”对了个表。这一步有分量。 舆论层面出现这种变化,海上冲突的风险就能少一点。把话说准,动作才能少走弯路,关系才更可控。这是对各方都好的方向。 立场不变:黄岩岛归属在中国这边,有历史、有记录、有现场。局面越清楚,海上越安稳。说到这儿,事情就该回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