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好心提醒,近期不要去日本旅游,结果想到有一大波人急眼了,说自己就要去。没弄明白国家提醒的分量,把安全警示当成了普通旅游建议,11月14号外交部发的“避免前往”,跟以往“谨慎出行”完全不是一回事。 先看看这个提醒有多严肃。11 月 14 号晚上,“领事直通车” 微信公号直接发文,明明白白写着 “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这可不是随便给的建议,里面把风险说得很具体:今年以来日本社会治安一直不靖,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特别多,已经发生了好几起中国公民遇袭的事件,更让人揪心的是,部分案件到现在都没侦破,中国公民在当地的安全环境其实一直在恶化。 更关键的是后面那句,近期日本领导人公然发表了涉台的露骨挑衅言论,这直接让中日人员交流的氛围变得特别紧张,给在日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重大风险。能把 “领导人言论” 和 “公民安全” 直接挂钩写进警示里,这背后的考量远比普通旅游建议要重得多。 才过了两天,11 月 16 号文化和旅游部也跟着发了提醒,同样是让中国游客近期避免前往日本。两个部门接连发声,这种情况并不常见,足以说明当下的风险不是偶然发生的个别问题,而是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安全隐患。 可网上的声音却挺分裂。有人说 “就是想趁着红叶季去拍照”,有人抱怨 “国家管得太宽”,还有人拿以前的旅行建议当例子,说 “以前也说谨慎出行,不也没事”。但这些人没搞懂,“避免前往” 和 “谨慎出行” 的差别,就像天气预报里的 “暴雨红色预警” 和 “注意添衣” 的区别。 “谨慎出行” 更多是提醒你注意当地习俗、保管好财物,属于常规性的风险提示;而 “避免前往” 是在已经出现明确、持续的安全威胁后,发出的最高级别旅行警示之一。 外交部和使领馆不会凭空发布这样的提醒,每一个字背后都是对大量安全信息的汇总和研判,比如近期案件的发生频率、涉案人员的针对性、当地执法部门的处理效率,还有整体氛围的变化。 已经在日本的中国公民其实更能体会这种变化。从一些在日华人的分享里能看到,最近出门明显感觉周围氛围不一样了,遇到陌生人搭话都会下意识警惕,晚上基本不敢独自走夜路。 驻日使领馆也早就加强了应急响应,专门公布了 24 小时领保电话,就是怕有公民遇到紧急情况找不到帮助。 那些急着要去的人,可能没仔细想过,一旦真的在当地遇到危险,哪怕能联系上使领馆,远水也难解近渴。且不说语言沟通的障碍,当地执法部门对针对中国公民的案件侦破效率本就不高,再加上当前紧张的氛围,维权和求助都会变得格外困难。 国家发这样的提醒,从来不是要限制谁的自由,而是基于对公民生命安全的责任。毕竟旅游的意义是放松和开心,要是把自己置于明确的风险中,反而失去了旅行本来的价值。 奉劝这些水军:你们的话术再精妙,也掩盖不了背后的肮脏目的。广大网友更要擦亮眼睛,别被带偏了节奏。国家安全不是儿戏,守住底线,才能让那些跳梁小丑无处遁形! 信源:北京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