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老人说: “退休后疯狂旅游5年,走遍全国才发现:旅行对老年人来说,好像越来越没意思了。同质化的古镇,同质化的山水,昂贵的门票,拥挤的公交和地铁,马不停蹄的赶飞机,赶高铁,身心疲惫,苦不堪言,花钱买罪受。” 退休那天,我在书房墙上挂起巨幅中国地图,信誓旦旦地对老伴说:"我要把上面的每个省份都插上小红旗。" 五年后的今天,当我从西双版纳飞回这座城市,看着行李箱上磨损的轮子,突然意识到:我收集的不是风景,是疲惫。 最初的新鲜感持续了不到两年。 第一次看见漓江山水时的惊叹,在后来遇见武夷山、张家界时渐渐变得平淡。那些在明信片上截然不同的风景,亲临时却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同样的观景台,同样的拍照姿势,同样的特产商店。 上周在大理古城,我竟恍惚以为回到了三年前的丽江。连银器店老板招揽客人的话术都如出一辙:"纯手工的,最后一个了。" 最让我吃不消的是交通。 凌晨赶飞机的困顿,高铁站漫长的安检队伍,景区接驳车里的汗味。上个星期在黄山,我被挤在缆车角落,前面是年轻人的自拍杆,后面是孩子的哭闹。那一刻,我突然想念起自家阳台那把旧藤椅。 老伴在微信上说:"家里昙花今晚要开。"而我正在千里之外,为明天早上六点的集合时间发愁。 在一个雨天,我按计划来到江南某古镇,雨中的青石板路滑得让人心惊。躲进茶馆时,遇见同样来自省城的老张。我们相对苦笑,他拿出手机相册:"这是我第七个古镇了,你看像不像前面六个?" 照片里,同样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连河边洗衣的妇人都像是同一个演员。 那天我们没去预定景点,就在茶馆坐了一下午。听雨打屋檐,聊退休前的趣事,比任何一次赶场式的旅行都让人放松。 老张说:"我算了笔账,这三年旅游花的钱,够把老家房子重新装修了。"他抿口茶,"最亏的是,除了照片,什么都没留下。" 我摸摸相机里上千张雷同的照片,无言以对。 回家那天,我破天荒地没做攻略。小区门口的桂花开了,香味比任何一个景区的都真切。邻居老陈在凉亭下棋,看见我笑道:"旅行家回来了?" 我坐下看他下棋,这一坐就是整个下午。没有行程压力,没有赶车焦虑,连呼吸都变得绵长。 现在,我的小红旗插遍了全国,但最常去的却是三站公交外的植物园。守园的老赵认识我,常留最好的位置让我画画。 昨天他问:"您去过那么多地方,觉得哪儿最美?" 我指着眼前的花圃:"这儿。" 他当我说笑。其实是真的,当我不再忙着赶路,才看见了真正的风景。 老伴最近也松了口气。不用再帮我整理行李,不用再担心我在外吃不习惯。昨天傍晚,我们沿着护城河散步,她随口说:"这样挺好,比看那些照片强。" 是啊,照片里的山水再美,也比不上眼前真实的晚风。 上个月,老张来电话邀我去东北看雪。我婉拒了,在阳台种起了梅花。 今天清晨,发现花苞初绽。那份期待与惊喜,胜过任何一次旅途中的"意外之喜"。 书房地图上的小红旗依然鲜艳,但我知道,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回家的路上。旅行教会我的最后一课,是如何停下来,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陌生之美。 就像此刻,夕阳把对面楼房的玻璃窗染成金黄,几只麻雀在电线上跳跃。这个看过千万次的寻常傍晚,突然变得珍贵起来。 也许,老年人最好的旅行,就是不再旅行。 蒙田的智慧穿越时空:"旅行在我看来还是一种颇为有益的锻炼,心灵在旅行中不断进行新的未知事物的活动。" 然而当旅行变成疲于奔命的打卡,我们就失去了与自我对话的机会。这位退休老人的感悟,恰是对旅行本质的深刻反思。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说:"我周游世界,不是为了看不同的风景,而是为了寻找不同的人性。" 当古镇失去独特性,山水变得千篇一律,我们其实是在用脚步丈量着同一个商业化的模板。 这印证了王阳明的教诲:"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心若不在,景便不成景。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识。"但当旅行沦为赶飞机、挤地铁的折磨时,我们已然背离了旅行的本真。 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取舍。 真正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懂得欣赏的眼睛里。 歌德的箴言最为透彻:"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当旅行变成负担,就该回家了。正如这位老人最终发现: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回家的路上;不在相机里,而在用心感受的每个当下。 《道德经》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真正的富足来自于内心的丰盈,而非外在的追逐。 当我们能够如木心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在寻常生活中发现不寻常的美,或许就达到了旅行的最高境界,心灵的真正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