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他开玩笑地问:“你搞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听了邓稼先的回答,杨振宁当场呆愣在原地。 戈壁深处的风沙遮天蔽日,一位科学家埋头纸笔,推导出让世界震动的公式。二十年后,病床上老友闲聊奖金,他只吐出两个字:二十元。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这点钱,换来了什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那是个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物理成了他的命根子。12岁进北平崇德中学,遇上同窗杨振宁,两人一聊起量子力学就没完没了。1941年考进西南联大物理系,昆明那会儿,日子苦,课却上得实诚,他笔记记得密不透风。毕业后留北大当助教,讲台上黑板擦得飞扬,学生们听得入神。 1948年去美国普渡大学深造,23个月拿下博士,论文搞介子理论,实验室里数据堆成山。1950年回国,直奔北大教书,1951年转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当研究员。国家那时候刚站稳脚跟,科研条件差,但他干劲足,组织小组啃核反应模型,烟雾里推方程,步步扎实。 1958年,国家下定决心搞核武器,邓稼先34岁,接到任务,二话不说接下理论部主任这摊子。西北基地,条件说苦就苦,帐篷住人,冬天冻手,夏天沙尘。苏联专家一撤,资料残缺,他带队从头来过,手摇计算器敲数据,一组参数验几十遍。团队年轻人多,平均不到30岁,他领头,夜以继日。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炸响,中国成了第五个核大国。三年不到,1967年6月17日,氢弹也成功。这俩成果,邓稼先是理论骨干,模拟爆炸、设计方案,全是他一手操办。保密严,他老婆许鹿希在北京带孩子,每月寄点工资,通信就几行字。 1986年,北京301医院,邓稼先癌晚期,瘦得不成人样,但眼神还亮堂。杨振宁回国探望,两人西南联大老同学,几十载没见。聊着聊着,杨振宁随口问起两弹奖金,邓稼先说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先以为开玩笑,猜20万、两万,到最后信了,愣在那儿半天没吱声。许鹿希在一旁证实,这事儿铁板钉钉。 这20元,听着寒碜,可搁在那年头,值千金。国家百废待兴,科研砸锅卖铁都得干。邓稼先知道,核盾牌一立,14亿人腰杆子硬了。国外封锁,苏联翻脸,他带队啃硬骨头,不为名利,就为国家不挨欺负。这份心劲儿,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底色。 邓稼先的贡献,藏得深。1979年氢弹试验出问题,他带头进辐射区查隐患,防护简陋,身体从那起垮。1985年回北京确诊癌,病床上还惦记科研,草稿纸放身边,记思路。临了,他只想再看天安门一眼,长安街上一问:“三十年后,还记得我们这代人不?”这不是矫情,是真担心精神丢了。 7月29日,邓稼先走得安静,62岁。葬礼简朴,没花没乐,按他心愿。杨振宁后来写悼文,说邓稼先是中华文化里奉献精神的顶峰。这话接地气,他懂,那20元背后,是老友一生的交代。 两弹一星精神,今天还热乎。西北基地建纪念馆,他的计算尺、笔记摆那儿,年轻人来看,眼睛直放光。中国物理学会设邓稼先奖,奖励无私汉子。地铁里“两弹”车厢,孩子问起照片上的人,那就是让我们挺胸抬头的家伙。 说到底,国家需要时,邓稼先站出来,豁出去。奖金20元,买不了什么,可换来民族尊严,科技自立,得靠实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