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20年12月25日发布,湖北一女老师上完课,刚回到办公室,突然崩溃大哭!旁边老师问她咋了,她说:以后我们班又是倒数第一了!原来,她班里的第一第二名学生,竟然同时转学,本来靠着他们俩,班级还不至于垫底,现在他们一走,彻底完了,女老师直呼:气死了,这比我离婚了还伤心! (信源:深圳卫视正午看天下——班里第一第二名学生相继转学 老师:这比离婚还伤心) 湖北某中学办公室的午休时间,被一声压抑的抽泣打破。刚上完数学课的陈老师,抱着教案往座位上一瘫,突然捂住脸号啕大哭。 桌上的红笔滚到地上,批改了一半的作业散了一地,泪水顺着指缝滴在作业本的红叉上。 邻座的王老师赶紧递过纸巾,拍着她的背安抚:“咋了这是?课上得不顺心?” 陈老师哽咽着摇头,声音断断续续:“班里……班里那两个尖子生,都转学了!以后我们班,又要成年级倒数第一了!” 这话让办公室瞬间安静。大家都知道,陈老师带的是平行班,生源本就薄弱。 班里的小宇(化名)和小雯(化名),是她硬生生从初一带到初三的“王牌”,上次月考两人包揽年级前十,才让班级平均分勉强脱离垫底。 “早上家长突然来办手续,连个缓冲都没有。”陈老师抹着眼泪,声音里满是绝望,“我熬了多少夜给他们补弱科,现在倒好,说走就走。这打击,比我去年离婚还伤心!” 她的肩膀剧烈颤抖,教案上还留着为两个孩子量身定制的复习计划。 这话听着夸张,却戳中了许多老师的痛处。王老师叹了口气,拿出自己的绩效表:“你看,咱们的奖金、评优,全和班级平均分挂钩。上次我班平均分差0.5分,年终奖就少了两千块。” 这里得科普下,为啥老师对“尖子生”这么看重。 当前不少学校的评价体系里,“成绩”是硬指标。班级平均分、优秀率、高分段人数,直接和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绑定。 对平行班老师来说,尖子生就是“救命稻草”,能极大拉高班级整体排名。 陈老师的办公桌抽屉里,藏着一沓厚厚的备课本。为了帮小宇提升英语,她每天早自习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小雯数学偏科,她周末免费给孩子补了半年。 “我不是依赖他们,是不甘心自己的努力白费。”陈老师翻着备课本,上面记满了两个孩子的学习弱点。 有家长觉得“老师太功利”,但一线教师有苦难言。陈老师每月工资四千多,要还房贷,要养老人。去年评职称,就因为班级排名差一名,输给了同教龄的同事,“职称不上去,工资永远涨不了”。 教育专家李教授解释,这种“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正在透支教师的职业热情。 他调研发现,近七成中小学教师认为“学生成绩”是最大工作压力源,远超“家长沟通”“学生管理”等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陈老师的情绪崩溃,引起了学校的注意。校长特意找她谈话,承诺调整评价标准,把“学生进步幅度”“班级管理成效”也纳入考核。 “不能让老师的努力,只靠几个尖子生来证明。”校长的话,让陈老师红了眼眶。 网友们的评论也很暖心。有人说“我妈也是老师,为了班级平均分,经常改作业到半夜”,有人分享“当年我们班是倒数,但老师从没放弃过我”。 更多人呼吁,别再用分数绑架老师,“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追排名”。 几天后,陈老师在班会课上,给孩子们讲了自己的经历。没想到下课后,几个平时调皮的男生凑过来:“老师,我们以后一定好好学,不让你再伤心。” 有个女生还递来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们虽然不是尖子生,但会一直陪着你”。 陈老师把纸条夹在备课本里,重新拿起红笔批改作业。虽然班级排名依然不靠前,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就像教育专家说的,好的教育,不该是“尖子生的独角戏”,而该是“每个孩子的成长剧”。 我们总希望老师无私奉献,却忘了他们也是普通人,要面对生活压力,要获得职业认可。陈老师的眼泪,是对“唯分数论”的无声抗议。 如果你身边有老师,不妨对他们说句“辛苦了”。你觉得该如何减轻老师的压力?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